天天看点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1991年,王震接到了一封老部下马希良的来信,刚读完开头的第一句话,王震就懵了。上面赫然写着:

“王震副主席,您还记得当年那1000担救命粮嘛?”

伴随着疑惑和不解,王震副主席将这封信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随后坐在椅子上慢慢陷入回忆当中。

那么,这位马希良和王震副主席说的一千担救命粮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中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百战将军,犯了难题

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从1945年开始讲起,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后,对解放区发动了围剿进攻。彼时,中原军区副司令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和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战,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王震将军,接连指挥部队在枣阳、双沟。唐河等地区取得胜利。

随后在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王震带领部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环潭地区进发,试图瓦解环潭地区国民党统治。不巧的是,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天上慢慢飘起了大雪,这极大地影响了部队的行军速度。

在快抵达环潭地区时,大雪封住解放军的去路,就在这时候,负责后勤的炊事班班长告诉王震了一个坏消息,部队要断粮了。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由于天气寒冷,士兵对粮食的消耗完全超出了原定计划的消耗量,而且一路上急行军,部队也没有停下来补给粮食,原本还打算赶到环潭再补充粮食,结果现在连路也被封住了,炊事班只能将这个消息告知王震将军,希望王震将军有什么好的办法,否则在这大雪的天气里,部队士兵很有可能饿死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

对于这一消息,王震将军是哭笑不得,论打仗,他能冲锋在前,毫不畏惧。但是让他搞后勤、弄粮食,这就有点难为王震将军了。

王震将军略微稳定心情,对着炊事班班长问道:“现在部队还剩多少粮食,能撑几天?”

炊事班班长回答道:“还剩几麻袋大米和两袋面粉,省着点吃的话,足够全旅吃上两天,主要是天气冷,战士们消耗大,不做点热乎的吃食,战士们身体抗不住。”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听到炊事班班长的话,王震将军痛苦地揉了揉脑袋,原定就是在两天后到达环潭镇的,这炊事班是一点粮食都没多留啊。在听完炊事班的汇报后,王震将军只能告诉他,组织上会想办法解决的。

带炊事班班长走后,王震将军紧忙召集了部队的参谋干部和各级指挥官,希望能够群策群力,找出一个解决办法来。

十几分钟后,所有人员都到齐了,王震将军把部队断粮的消息,告知了他们。在听到消息后,原本还面带笑容的军官们,都像打了霜的茄子瞬间蔫了下去。王震将军说道:“都说说吧,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能够给部队筹集到军粮的”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经过一阵沉默之后,一位部队参谋说道:“要不我们退回去,尝试从咱们原来解放的地区征集粮食?”

对于这一建议,王震说道:“哼,你想死,你尽管后退,后面的国民党军队正在对我们围追堵截,说不定这会儿正吃饱喝足等着我们呢。”

另外一位参谋说道:“我们能不能从附近的县城购买粮食,大不了我们给他们点钱。”

结果这位参谋刚说完,就有人反驳道:“不行,现在国民党军队占据周围县城,他们绝对不会允许有粮食流出来的。”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就在大家的提议一一被驳回的时候,

三五九旅旅长郭鹏说道:“要不,我们找地方的同志帮忙,从乡亲们的手里买点粮食吧。”

郭旅长的建议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王震将军也觉得这是当前最靠谱的办法。于是一群人找来了担任鄂北行署副专员的李实同志。经过众人诉说,李实表示:地方和部队是一家人,你们有难,我们理应伸出援助之手,你们静等两日,我定会给你们带来好消息的。

在接受部队的委托后,李实迅速找到附近村庄的村民,经过挨家挨户的走访,李实发现正值冬季,村民的手里也没有余粮,到目前为止,只买到了几袋子面粉。这些东西如果是小户人家来吃,勉强也够用了。但是对于部队,这个庞然大物,这些东西完全不够。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就在筹集粮食受挫之后,李实忽然想起了一个人,如果能得到此人的帮助,那么三五九旅的粮食问题就不用愁了。

此人名叫廖友湘,是环潭地区的首富,家中有着主要从事的盐矿生意,在廖家寨自建楼房城堡,存养着五千多人的佃户,这样的大户人家难道还会缺粮食嘛?

再加上廖家一直保持着中立的政治立场,既不接受国民党的招安,也不偏向共产党。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廖家就跟李实打过交道,曾经多次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并为我党的抗日游击队提供过补给支持。这次前往廖府,只要说明来意,想来廖家人不会见死不救的。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说干就干,李实马不停蹄地赶往环潭廖家寨,让李实没想到的是,廖友湘父子都不在家,让李实扑了个空,就在李实陷入绝望之际,廖友湘的母亲廖老太太提出接见他。

双方坐下之后,李实主动说道:“此次前来,是有一事相求,咱们解放军三五九旅的同志遇到了点难题,部队没了粮食,希望能够从贵府借一点粮食。你放心,我们可以打借条,事后一定会还得”

廖老太太回应道:“打鬼子的时候,我们廖家也不含糊,这是有目共睹的。如今你们打蒋介石,我们廖家也不反对,毕竟这家伙没比日本鬼子好到哪里去,但是老身有个不情之请,希望贵党解放全中国的时候,请一定不要亏待了我廖家的子孙后代。”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李实说道:“廖家是爱国明事理的家族,和我党打击的压迫农民的地主不一样,您放心,我党一定不会亏待廖家的。”

廖老太太问道:“那行,你看你们需要多少粮食,我让管家带着你去仓库搬吧”

李实回答道:“一千担,一千担粮食就够了,您稍等,我给您写借条。”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廖老太太大笔一挥,说道:“马上就要过年了,部队在大学里干吃粮食怎么能行,再多宰些猪,让部队吃好,好有力气打蒋介石。”

随后,

李实带领廖家的运输队携带一千担粮食和十几条被宰杀的肥猪前往部队驻地了,临行之前,老太太一把火烧掉了李实手写的欠条,并对李实说:“这些粮食就当廖家送给部队的,不用再还了。”

这一批救命粮最后却是挽救了三五九旅的士兵们,并且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季,事后许多战士表示感谢廖家施以援助之手。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风云突变,寻求帮助

可是这件事怎么跟马希良扯上关系了呢?

这就要说说马希良的身份了,

马希良原名马兴,是标准的文人出身。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希良就弃笔从军,当时马希良入伍的部队就是三五九旅,并且在部队中,马希良仍旧以笔为刀,写下一首首宣传红色思想的文章,在革命刊物上发表,为此马希良还被战友们冠以“三五九旅的部队作家”的名号。甚至到了后来,连王震都得知了马希良的事迹。

解放战争时期,马希良在三五九旅担任干部,所以他很清楚廖家捐粮的故事。多年以后,马希良还特地将这段故事编写成文章,发表在军史刊物上,并且引起广泛影响。

1990年,廖家后人找到了马希良,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在那时,马希良才得知,原来在廖老太太死了以后,国民党反动派以“亲近共党”为名,对廖家进行了敲诈勒索,导致廖家家产被洗劫一空。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之后环潭地区被解放,廖家也曾过上了一段好日子,但是在镇压反革命运动期间,因为祖上是地主的原因,廖家子孙廖复初以地主少爷的身份被判入狱。直到四十年后,廖复初因为在狱中表现良好,才被予以释放。

出狱以后,廖复初被送回故乡环潭镇廖家乡。但是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已经在武汉居住,年迈的廖复初想要前往武汉和家人团聚,却被告知因为户口的原因,不能去武汉定居,否则就会成为武汉的黑户,并将其遣返回来。

廖复初主动向政府寻求帮助,但是却没有人能帮他解决问题。期间廖复初也曾向法院要求平反案件,也被当地的法院以案件正确无误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就在廖复初陷入绝望之际,却在无意之间看到了马希良的文章,于是廖复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马希良写了一封求助信。在得知廖复初的事情后,马希良主动前往廖家进行看望,并且以“政府救济金”的名义,把自己的存款转交给廖复初。

马希良知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先帮助廖复初恢复名誉,但是当初去廖家借粮的李实同志已经去世,廖老太太也已经亡故,借条更是被一把火少了,只有他一人出庭作证,恐怕人微言轻,无法让人信服。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马希良向多年的老首长王震,写下了一封信,并将廖家的事情诉说了一遍。在王震副主席得知这件事情后,立刻下令彻查廖复初的案件,对廖家进行平反,务必不能让支持过革命事业的人寒心。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信件写着:您还记得当年的救命粮嘛

同时在法院重新审理案件卷宗的时候,除了王震和马希良以外,还有多位曾经在三五九旅担任职务的军队干部写信,表示愿意帮廖复初出庭作证。

1991年年底,时隔四十多年的冤屈,终于被洗刷。在拿到法院的无罪判决书的那一刻,廖复初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为补偿廖复初多年以来承受的冤屈,国家对其进行了经济补偿。

正所谓,好人有好报,廖家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会被人遗忘,哪怕经历时代变迁,这群曾经被廖老太太帮助过的军人,也不敢忘记昔日的恩情。就像当年的解放军口号一样,“军民是一家,军民鱼水情”,他们始终记得帮助过他们的人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