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40年,此人特请陈毅收编自己的部队,他为何如此慷慨?

1939年年初,正忙于抗击歼灭日寇的新四军,收到这么一则消息:

国民党108师把位于江苏省金坛县的茅麓公司给包围了。

不知道的旁人还以为是这里面窝藏了日本人,或是这个公司里通外国投靠了日本人,才惹来一支军队围困他们。其实都不是,要真是这样他们恐怕还不敢动,真相是国民党108师十分嫉妒茅麓公司背后的大老板纪振纲和新四军合作,所以趁着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忙于攻打东湾和延陵晖的时机,对纪振纲下手,想好好收拾它。

1940年,此人特请陈毅收编自己的部队,他为何如此慷慨?

中国战场上被俘的日军

然而,碰巧的是日本人也早就盯上了茅麓公司,所以也选择了动手,表示坚决不让,立即派出日军前去武力解决这个事情。日军一出动,国军就跑了。就这样,纪振纲就落入了日军手里。日本人很欣赏纪振纲,非要他跟着自己

“享福”

,胁迫他出任金坛、丹阳、潥阳、宜兴、武进的

“五县剿匪总司令”

陈毅闻讯,立马安排人与纪振纲秘密见面,随去的还有一封亲笔信,希望他能“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信里的主要内容是:

赶快离开茅麓公司,如果纪先生有兴趣来我皖南新四军处,我愿意派人护送;若是想去国民党地区,我也会派人给你践行送你去。

纪振纲看完这封信,感动得哭出声来,但他哪个都没有选,而是决定离开茅麓公司到上海做生意去。

纪振纲把自己的意思用信告知陈毅,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到皖南去身体吃不消,国民党地区不想去,我已和部下商妥,决定把部队交给新四军陈司令指挥。请陈司令接收改编我的部队,以明我抗日的态度。”

没想到,纪振纲能在我、敌、顽尖锐复杂的三角斗争中,坚定不移地跟着抗日的新四军。纪振纲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能让国民党、新四军和日军共同另眼相看呢?这事还得追溯到纪振纲的生平事迹。

1940年,此人特请陈毅收编自己的部队,他为何如此慷慨?

纪振纲算得上当时一个传奇人物,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出生,祖籍在湖北英山县六溪冲的他,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家境不富裕,却也受过一些旧式教育,在16岁时考入县城应试。辛亥革命时,纪振纲在汉阳组织

“独立先锋营”

,自命营长,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北洋军阀当政时期,他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黎元洪的高级官员,后因内部势力的倾轧,毅然决然地离职,卸任了官职,去了南洋群岛。

南洋群岛的几年,纪振纲在做生意,待到归国时身份已是人人尊敬的华侨巨商。他来到茅山脚下,开了庞大的茅麓茶叶公司,自命经理,专门开荒、种茶、植树和卖茶。纪振纲经营了二十余年,其茅麓茶不仅在苏浙地区富有盛誉,还远销东南亚各国。镇江的一次评茶会上,他的茶还打败了杭州名茶的龙井。

值此乱世,这么大份家业,没有自保力量怎么行,所以纪振纲以防匪为名,建立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自卫队。自卫队配备了20多挺轻重机枪,还有大批新式步枪和两门迫击炮。可以说,纪振纲是茅山地区的实权人物,集军队、政客、士绅和民族资本家于一身,影响力极大,是江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1940年,此人特请陈毅收编自己的部队,他为何如此慷慨?

新四军照

正因为如此,纪振纲才成日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争相拉拢的对象。日本人亲近他,希望借他的影响力和自卫队,成为自己的帮凶;纪振纲仇恨日本人,耻于做帮凶,直接拒绝了。国民党第三战区上层领导多次上门谈判,以高官厚禄诱惑,企图收编纪振纲的队伍,从而控制他本人。纪振纲料到如此,因此再三推辞,不肯就范。

就连新四军内部,也有同志说要

“吃掉”

纪振纲这支装备优良的精锐部队,从而扩张我军的实力。陈毅表示强烈反对,并且指出纪振纲这样的人应该是争取抗日的对象,不是我们背地里要

的对象。早在1938年6月,新四军一支队在支队司令陈毅的带领下挺进苏南敌后,一支队着手开辟以茅山山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奏响新四军东进的序曲。

陈毅对新四军参谋处的同志这样讲:

“现在几方面都在拉纪振纲,如果他投靠了鬼子或国民党,对我们的抗日斗争威胁很大。必须抓住时机,千方百计把他争取过来。”

1940年,此人特请陈毅收编自己的部队,他为何如此慷慨?

孟良崮战役打响前,陈毅(左一)、粟裕(左二)亲临前线视察炮兵阵地

参谋处的同志觉得纪振纲是个老油条,很不好说话,最后陈毅只好亲自上阵,去做纪振纲的工作。他亲笔写下一封信,派人送到茅麓公司给纪振纲,邀请纪振纲到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相会。纪振纲收到信很是纠结,思前想后,觉得陈毅信中很尊重自己,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而且自己相信新四军的人品。纪振纲选择赴约,他坐上轿子,带着一群卫士,沿着崎岖的山路朝位于三茅峰的一支队司令部去。

陈毅到门外迎接纪振纲,两人寒暄了一番,纪振纲送上两挑铁听茶叶和一挑专用来泡茶的天水等礼物。落座后,纪振纲和陈毅交谈起来。纪振纲看起来有些紧张,还有着戒备心理。陈毅开门见山,讲述了新四军的抗日理念:

尽可能团结所有力量到抗日行列中来。

听完,纪振纲紧张得有些不知道说什么,愣住一会,开始顾左右而言茶叶。纪振纲找到茶叶话题,滔滔不绝地讲;陈毅认真听着,等到纪振纲讲完,一面称赞纪振纲公司的茶好水好,另一面开始谈论起茶道。

这番话让纪振纲的戒备心理和紧张情绪基本消除,聊着聊着又转到抗战事宜。陈毅说:

“先生不愿做亡国奴,武装自卫,我钦佩先生的民族气节。”

纪振纲连忙接道:

“陈司令过奖了,鄙人志在经商,无心卷入军界。来去自由,不受约束。”

陈毅开始说起自己的心里话:

“日寇侵吞中国的虎狼之心国人皆知;国民党消极抗战,大家心中早已有数。先生想洁身自好,自由经商,走中间道路,恐怕时局不允许。我们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到茅山的宗旨是打日本鬼子,希望先生能和我们携手团结,互相合作。”

1940年,此人特请陈毅收编自己的部队,他为何如此慷慨?

年轻时候的陈毅

纪振纲知道陈毅所言不假,是众所周知的事,也打开心房说出有些怀疑和悲观的真心话:

“国民党把你们新四军推到日寇的钢刀之下,你们虽然纪律很好,但人少枪少,装备太差,凭你们这些人能打败日本鬼子?”

纪振纲接着说

“抗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啊”

,表明了态度,表示自己不会做汉奸,也不想做亡国奴,会支持抗战的,不过自己有这么大的公司,有很多顾虑。

第一次见面谈话就聊到这一步,可以说很不错了。临走前,纪振纲向陈毅讨要

“墨宝”

。陈毅欣然应允,便到房间提笔铺纸,写下

“一览众山小,豪唱大江东”

十个大字。陈毅的书法刚劲有力,又清秀流利,纪振纲看得很入神,由衷称赞陈毅是

“上马知征战,下马善书文”

的儒将。

为了打消纪振纲对新四军信心不足的顾虑,从而达到拉拢的目的。陈毅走了两步棋,一是连同粟裕筹划打好江南第一仗,二是陈毅亲自登门拜访纪振纲。江南第一仗——

卫岗斩土井,

打得很好很漂亮,陈毅高兴地写下了一首诗,名《卫岗初战》: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而在后来,陈毅曾三次亲自登门拜访纪振纲。

1940年,此人特请陈毅收编自己的部队,他为何如此慷慨?

纪振纲在与陈毅的交谈中受益匪浅,了解到共产党的思想,从陈毅身上看到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待人真诚的品格。看到新四军的纪律、战士们各自的关系和对群众的作为后,更是由衷说道:

“你们新四军称得上是‘王者之师’呀!”

期间,陈毅还派出一支队的文工团到纪振纲的自卫队演出,让两支部队联谊开心,纪振纲底下的一名军官都感慨:

“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身。如今,陈司令三顾‘茅麓’,请纪司令合作,真是难得一片诚意啊!”

1938年7月7日,在陈毅组织筹备下,金坛、丹阳、镇江、句容4县抗敌委员会总会在宝埝成立,纪振纲当选为主任。说是抗敌委员会,其实是四个县的军政权力机构,基本取代国民党在四县的政府。江南抗日的大旗,终究是被陈毅率领的新四军扛起,而纪振纲也被顺理成章拉到新四军这边。此后,纪振纲一心一意为新四军办事。

例如当新四军缺少西药治病医人,纪振纲就想方设法替新四军到上海募捐采购西药,再从上海运到茅山。有一次鬼子大部队到茅山地区进行扫荡,纪振纲得到消息后亲自赶到新四军驻地告诉陈毅。陈毅因此做好周密的部署,轻松粉碎鬼子的扫荡,后来还奇袭新丰车站,一连打了好几个大胜仗。

1940年,此人特请陈毅收编自己的部队,他为何如此慷慨?

新四军旧照

礼尚往来,纪振纲这样帮助新四军,新四军自然投桃报李,应纪振纲的请求,剿灭了两支与纪振纲有大仇的残匪。这不仅为民除了害,还还了纪振纲的人情,使得纪振纲高枕无忧了。一次次行动中,双方关系和感情越来越好,纪振纲的自卫队甚至主动帮新四军站岗,担任起警备工作。1938年的冬天,大部分新四军将士都没有棉衣穿,陈毅派人去找纪振纲帮忙;纪振纲带头召集数十位乡绅,为新四军募集来近5000套暖和的新棉衣。

之后就出现国民党军和日军相争一事。纪振纲把自己的自卫队托付给了新四军后,陈毅将其改编和训练,最终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支自卫队的队长李安邦,还一路做到营长、副团长。纪振纲到达上海后,与我党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也继续从事着抗日工作,干了不少实事。直到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纪振纲病逝上海。

新四军成功将纪振纲争取过来一事,被广为宣传,在江南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一大批开明的地主和士绅主动接近新四军,为新四军提供物资和便利。甚至当地不少国民党区长、乡长,及各个游击队,纷纷向新四军靠拢。就这样,陈毅带领新四军一支队一团、二团两个团在茅山地区站稳脚跟,成功开辟以茅山山脉为中心的抗日民族根据地,朝着党中央下达的指示——

“抓紧时机,猛烈发展模范根据地,扩大新四军的影响”

前进。

1940年,此人特请陈毅收编自己的部队,他为何如此慷慨?

新四军将士们的珍贵合影

陈毅元帅和纪振纲的来往,是抗日战争、民族危难期间,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表现,也是有志之士共赴国难的生动事迹。像纪振纲这样默默付出的人,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许多,有的留下了名字,有的没有,但历史记住了他们贡献,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日子的越过越好是对他们贡献的最佳旁白和注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