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明朝建立之初,由于常年的战乱,人口只有2000万左右,大片的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大明王朝》中朱元璋问皇子对非常繁华的印象时,皇子的回答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当哪位皇子到扬州之后,看到的是荒无人烟,遍地杂草。1368年徐达北伐时看到景象,也是如同在无人区一般。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徇取河北州县,时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召见地方官员时说道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政权相对稳定之后,朝廷的首要工作便是恢复生产,复苏经济。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朱元璋和中书省研究后,采取四项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一、设立专门农业机构,制定惠农政策,复种荒地

(一)具体措施

1.为了荒芜多年无人耕种的土地复耕,朱元璋设立了司农司,掌农耕事。

在政策方面,1370年下令,但凡是开垦荒地恢复种植的,不管耕种多少,全部减免三年赋税。

2.同时还规定战争中抛荒的田地,被他人耕垦成熟的,就成为耕垦者的产业,如果旧业主复业,只能依丁拨田。

"各处人民先因兵燹遗下田土,他人开垦成熟者,听为已业。业主已还,有司于附近荒田拨补。""复业人民,见今丁少而旧田多者,不许依前占护,只许尽力耕垦为业。见今丁多而旧田少者,有司于附近荒田验丁拔付。"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二)取得的成效

朝廷的农业政策实施后,解决了农民开荒的顾虑,增强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竭尽全力开垦荒地,恢复种植,通过几年发展,1374年,户部统计各地垦荒田亩数达到九十二万一千百二十四顷。

可见朝廷的政策,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大量的荒地复种,不断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经济水平,还大大减少了仁和园流动,方便户籍管理,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二、屯田

为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朝廷制定的规模巨大的屯田制度,明朝的屯田制度分为民屯、军屯、商屯。

1.民屯

为了使人烟稀少地方的土地得到耕种,朱元璋采取了移民屯种的策略,让人口多、土地少的地方的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愿意移民的,政策十分优厚,朝廷给迁移的路费、耕牛、种子,还给减免三年的税赋。洪武时期,史书上就有多次移民记载。

洪武三年六月,把嘉兴、湖州、杭州、苏州、松江的4000多户没有土地或土地较少的农民移民到濠州种田,之后又把江南的十四万户迁移到凤阳。

洪武ニ十ー年八月,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徳、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置屯耕种。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以两浙民众地狭,务本者少而事末者多,命杭、湖、温、台、苏、松诸郡民无田者,往准河以南滁、和等处起耕。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洪武ニ十八年青、兖、登、菜、济南五府,五丁以上,田不及一顷并小民无田耕者,令分丁就东昌开垦闲田。

2.军屯

军屯是朱元璋屯田制度中规模最大的,还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成立了民兵万户府,实行军屯,部队且耕且战。明朝初期军队的屯田主要是解决部队缺粮短缺问题,朱元璋称帝之后,把部分军队改成卫所,由卫所屯田,田地由卫所军士来耕种。

"每军种田五十亩为一分。又或百亩,或七十亩,或三十亩、二十亩不等"。

有记载称,朱元璋时的部队一般为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后来弘治年间时有奏折说朱元璋时期大概将近三百万军队屯田。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祖宗时天下都司卫所原额官军一百七十余万。"

按照每军种地50亩计算,当时全国军队种植的土地就有九十多万顷,可见当时军屯的规模之庞大。

《春明梦余录》:"国家原额屯田八十九万二千七百八十九顷余。"

《明书 土田志》:"国初原额九十万三千三百ー十三顷九十五亩零。"

负责屯田的部队,要向朝廷缴纳赋税,有的地方上一般给朝廷,自己留着一部分,有的则一是按照所种土地量来纳税。

3.商屯

说要商屯,不得不说到当时的盐引制度,当时朝廷为解决边远地区的粮草问题,就利用食盐专卖权,让商人把粮食运到规定的粮仓,政府就发给商人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再到指定的地域去销售。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有的盐商为了解决成本问题,就雇人在边地屯田种植,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盐引。

"商人自募民耕种塞下,得粟以输边,有偿盐之利,无运盐之苦,便一;流亡之民因商招募,得力作而食其利,便二;兵卒就地受粟,无和籴之扰,无侵渔之弊,便三;不烦转输,如坐得刍粮,以佐军兴,又国家所称为大便者。"

(二 )取得的成效

明初的屯田制度,扩大了土地的种植面积,解决了居民的粮食问题,军屯除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海外,还向朝廷缴纳赋税,减轻了国家对战争、防卫的开支,国家将结余的钱用于别的地方。商屯对供应边防的军粮和开发边疆地区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三、兴修水利

1.建国之初,朱元璋非常注重水利建设,曾咋全国颁布过命令,如果百姓有好的水利建设方案,要立即报告之衙门,衙门整理之后要上报给朝廷,对于不重视不重视水利事业的官吏,给予处罚,而且此项政策一直延续下去,洪武时期就能找到很多关于大规模组织群众兴修水利的记载.

洪武元年,"修和州铜城堰闻,周回二百余里"。

洪武四年,修复"广西兴安县灵渠","溉田万顷"。

洪武八年,"命耿炳文浚泾阳洪渠堰,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田二百余里"。

洪武十九年,"筑福建长乐县海堤。长乐之田,濒海者半,其田久坏,田稼岁为潮卤所伤"。经修筑海堤后,"长乐田无斥卤之患,而岁获其利"

洪武二十七年,明朝政府派遣"国子监生和人才分诣天下郡县修治水利"。

洪武二十八年统计,全国共计"开塘堰四万零九百八十七处,疏通河流四干百六十二处,修建陂渠堤岸五千多处"。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战争结束后,水旱灾害是对农业威胁最大额自然灾害,加上国内降水量和径流量在分布上极度不平衡,修行水利能解决灌溉、防洪等方面的自然灾害,对增加粮食产量,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促进作用。

四、经济作物种植

(一)具体措施

1.朱元璋出身贫苦,知道钱对普通百姓的重要行,尚在还未建国的时候,就在他控制的地域鼓励种植经济作物。

"农民田五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有司亲临督劝,惰不如令者有罚,不种桑使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使出麻布、棉布各一匹"。

1368年(洪武元年),建国后,立即把鼓励种植经济作物的命令发至全国: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凡种桑麻四年始征其税,不种桑者输绢,不种麻者输布"。

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直接详细到每家每户的种植数量,如果违反规定的发往云南充军。

“天下百姓务要多种桑、枣,每一户,初年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栽种过数目,造册回奏,违者发云南金齿充军。”

2.除了鼓励种植经济作物,减轻税收外,还把农业发展纳入官员的考核之中,有规定说,但凡地方官员任期届满,到朝廷去接受考核的,农业发展是必考的内容。

“地方官员任满赴京考课的,必书农桑学校之绩”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这些政策的推行,国内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成几何倍增长,桑麻、棉的种植,为明朝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为之后纺丝、纺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为国家和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朝建立初期,面对人烟断绝的局面,朱元璋采取四项措施,国力得到恢复

综上所述,明朝建立之后,面对百姓流离失所,民生凋敝,百业待兴的局面,通过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鼓励开垦荒田让土地复耕、大规模的屯田扩大种植面积、兴修水利解决农业矛盾、种植经济作物刺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以上四项措施的推行,使明朝在短时间内,逐渐走出民不聊生的困境,社会趋于稳定,国内人口迅速增长,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时候,全国达到6054万人,为之后的大明王朝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