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的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

楼兰是西域的一个小国,人口在1.4万人左右,其中军队大概2000多人,在我天朝看来也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而已,一个郡县的人口都可能远远超过他们国家的人口。那么,就是这么一个小国家,为啥从汉朝到后面唐朝等朝代,都会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将领和国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举,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

说到楼兰就不得不提下当时楼兰王,说实话,这哥们真是疯狂。

在汉朝,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举措,目的是链接中西方,可追溯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历史上的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

这条要道的打通意义重大,在政治上,它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当然主要是争取西方的势力,一同抵抗匈奴);在经济上,丝绸之路扩宽了经商范围,实现了中西方的贸易增长以及技术之间的交流;在文化上,就不得不说下我国一直发展了上千年的佛教就是通过丝绸之路第一次传入我国,同时对礼乐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狭长的走廊,进入西域的第一个国家就是楼兰。西域的各国都被匈奴打怕了,向匈奴称臣,楼兰的位置非常的特殊,北边是匈奴,南边是青藏高原等地,东南方向是汉朝,往西边是西域各国,可以说楼兰是扼住了丝绸之路的喉咙。

楼兰王以前臣服于匈奴,不知道汉朝的伟大,和夜郎国一样的浅显无知。在匈奴的授意下,屡次劫掠我国在丝绸之路上的经商的商人,甚至掠杀我国的汉使。当时的皇帝是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受到了如此欺辱的他,顿时火冒三丈,为了国家方针策略的执行,他决定好好教育下这个小弟。

历史上的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

元封三年,汉朝派出了王恢率领700铁骑攻破楼兰国,活抓楼兰王。王恢将楼兰王带到了汉朝国都,看到了汉朝的雄伟之后,楼兰决定向汉朝称臣。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汉武帝诉苦,自己并非有意跟汉朝作对,是实在没有办法,国家太小,位置又太突出,夹在两国之间生存,不得已才只能依附匈奴讨得生存。汉武帝也是个明白人,毕竟是第一次见面,也就原谅了他。

自此的几十年间,楼兰除了向匈奴派出质子以外,也向汉朝派出了质子。

事情转折发生在楼兰王去世了,汉朝想让手里的质子成为新一代的楼兰王,匈奴也想将自己手里的质子成为新的楼兰王。但是汉朝晚了一步,结果让匈奴手里的质子当归成为了楼兰王。

这一点我需要补充下,汉朝手里的质子之所以没成为楼兰王,很大原因是汉朝当时正在讨论要不要把质子送回去,因为该质子在汉朝屡次犯法,已经被“宫”了,最后贻误了时机,让匈奴手里的质子名叫当归的成为了新一代的楼兰王。

当归继位之后,当时是向着匈奴的,于是继续做的伤害汉朝的事情。逐渐成为了汉朝的心腹大患。

历史上的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

曾经在汉朝手里的质子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汉朝很是震怒,对于如此反复的楼兰失去了耐心,这个时候傅介子主动请缨,只带了几十个人出使西域,并且通过计谋引出了当归,在喝酒的席间杀害了当归,立尉屠耆为新的国王,楼兰国也改名为鄯善国,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为了保护这个国家,汉朝还派人在楼兰故城屯田。

后来楼兰城这座历史上著名的地方因为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逐渐失去了水源,多次的拯救河道耗时耗力也没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最后便消失于历史中。

鄯善国在存在了600多年后被北魏灭亡,至此楼兰的历史算是终结了。

楼兰的位置和玉门关的位置相隔不远,玉门关是著名的边防关卡,起到了防范北边蛮族入侵的一个著名的防线,早已经深入人心。楼兰之所以会得罪国人,主要是它的蛇鼠两端的行为给予了当时国家的憎恨,对于劫掠我国商人和汉使用的行为也刺激了边疆的将士,恨不得灭了楼兰。

后来破楼兰逐渐成为了文人眼中将士对于抵御外族入侵的决心和壮志,楼兰成为了一个隐喻。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实王昌龄写诗的时候,鄯善国也早已灭亡,这些不过是比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