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的建筑价值

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的建筑价值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豫西南一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具体表现为:

1、 历史价值

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的建筑价值

南阳市地处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南阳武侯祠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时期,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清康熙《龙岗志》记载,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领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时称“诸葛庵”。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镇宛”讨伐张昌时,“观亮故宅”并“立碣表闾”。唐代,南阳武侯祠多次在李白、白居易、许浑等著名文人的作品中出现,其中以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最为著名。由此可见,南阳武侯祠早在唐朝就已经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尤其在魏晋南北朝史和诸葛亮躬耕地望考证等史学课题研究方面,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应当承认,因时代所局限,《三国志》对于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记载过于简略,加上在浩如烟海的史籍文献中出现“闻见异辞,各生彼此”(裴松之语)的岐异史料在所难免,故在诸葛亮躬耕地的解读中南阳、襄阳两地明、清以来就出现有较大的争议,两地官司曾打到当时的朝廷,成为我国史学界长期存在,目前又没有明确结论,见仁见智的史学悬案。而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中,保存的大量碑刻,如元代王谦《汉丞相诸葛忠武侯庙碑》“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为武侯隐居之所”。明王直《重修诸葛武侯庙记》“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岗。汉诸葛武侯尝居于此,故即其地建祠以祀焉。元至大中,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何玮行郡谒祠下,病其庳,乃下有司充广之。又即祠之东,建书院,以设官养士。事闻朝廷,名书院曰诸葛书院,祠曰武侯之祠。”明杨士奇《鼎建诸葛孔明祠碑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岗焉,曰卧龙 ;有庵焉,曰诸葛;有井焉,盖公(诸葛亮)常汲而饮者也;有祠焉,邦人尸祝公(诸葛亮)之处也”。明任义《书指道碑阴》“指道有碑旧矣,诸葛先生旧庐,在今府城西南五里,去适襄邓管路二百三十步”。清柯彩《重修武侯祠院碑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者有三焉。考其遗迹,于琅琊则溯所生也;蜀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其躬耕养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清罗景《重修卧龙岗忠武祠记》“南阳距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山环水绕,形势绵亘,为武侯躬耕、三顾地”等等。同时,南阳武侯祠中现存有古树名木200余株,古柏1000余年树龄的1株,600到800年树龄的15株,300至500年树龄的60株。这些碑刻和古树名木从一个侧面,为诸葛亮躬耕地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2、 艺术价值

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的建筑价值

南阳武侯祠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南阳民居的风格,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环境配置优美。祠內碑石林立,蔚然成景。武侯祠內保存着汉代以来碑刻四百余通,在全国武侯祠中位居首位。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均备,是记载南阳武侯祠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碑刻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李梦初碑》、《赵到碑》等三通汉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其它如岳飞书《出师表》碑等,或以书法取胜,或以文辞见长。殿堂上的匾额楹联,高悬低挂,很多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笔体苍劲,洒脱俊逸,历来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推崇。能工巧匠将名人的书法镌刻在木匾上,凹凸相间,刀笔豪放,入木三分,气势非凡。武侯祠的碑、联、匾集文学、书法、绘画于一体,是一珍贵的艺术宝库。

3、 科学价值

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的建筑价值

该组建筑是一座颇富园林风趣的祠庙建筑,堪称豫西南园林之典范。南阳武侯祠的主要建筑保持着元、明、清时代的艺术风格,布局严谨,疏密相宜,前后呼应,相互衬托,依岭就势,错落有致,堪称豫西南名胜之首。它融合园林建筑、宗教建筑和当地民居建筑的某些特点,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们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为研究古代建筑,尤其是纪念性建筑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4、社会价值

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的建筑价值

南阳武侯祠作为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场所,祭祀传统流传至今,发展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祭拜活动,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祭祀这一无形文化的传承推动了相关有形文化的保护,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为南阳地区的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提供了契机,有效促进地方和谐社会的建设。

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的建筑价值

南阳武侯祠作为南阳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南阳市乃至河南省的文化传播,带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以及促进地区物质文明建设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南阳武侯祠历史悠久,现存文物众多,布局保存相对完整,对武侯祠的保护将为研究汉文化、三国文化、诸葛亮文化所包含的历史、科技、人文等提供真实的资料。

作者:柳玉东 原南阳市博物馆馆长 研究馆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