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陽武侯祠古建築群的建築價值

南陽武侯祠古建築群的建築價值

南陽卧龍崗武侯祠是豫西南一處較大規模的古建築群,具有較高的文物、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具體表現為:

1、 曆史價值

南陽武侯祠古建築群的建築價值

南陽市地處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南陽武侯祠更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文化旅遊勝地。南陽武侯祠始建于魏晉時期,據《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和清康熙《龍崗志》記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其故将黃權曾率領族人在南陽卧龍崗建庵祭祀,時稱“諸葛庵”。晉永興年間,鎮南将軍劉弘“鎮宛”讨伐張昌時,“觀亮故宅”并“立碣表闾”。唐代,南陽武侯祠多次在李白、白居易、許渾等著名文人的作品中出現,其中以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一句最為著名。由此可見,南陽武侯祠早在唐朝就已經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尤其在魏晉南北朝史和諸葛亮躬耕地望考證等史學課題研究方面,南陽卧龍崗武侯祠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應當承認,因時代所局限,《三國志》對于諸葛亮躬耕地望問題記載過于簡略,加上在浩如煙海的史籍文獻中出現“聞見異辭,各生彼此”(裴松之語)的岐異史料在所難免,故在諸葛亮躬耕地的解讀中南陽、襄陽兩地明、清以來就出現有較大的争議,兩地官司曾打到當時的朝廷,成為我國史學界長期存在,目前又沒有明确結論,見仁見智的史學懸案。而南陽卧龍崗武侯祠中,儲存的大量碑刻,如元代王謙《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廟碑》“距南陽治城西七裡,而近有崗曰卧龍,俗以為武侯隐居之所”。明王直《重修諸葛武侯廟記》“南陽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龍崗。漢諸葛武侯嘗居于此,故即其地建祠以祀焉。元至大中,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何玮行郡谒祠下,病其庳,乃下有司充廣之。又即祠之東,建書院,以設官養士。事聞朝廷,名書院曰諸葛書院,祠曰武侯之祠。”明楊士奇《鼎建諸葛孔明祠碑記》“去南陽城西七裡許,有崗焉,曰卧龍 ;有庵焉,曰諸葛;有井焉,蓋公(諸葛亮)常汲而飲者也;有祠焉,邦人屍祝公(諸葛亮)之處也”。明任義《書指道碑陰》“指道有碑舊矣,諸葛先生舊廬,在今府城西南五裡,去适襄鄧管路二百三十步”。清柯彩《重修武侯祠院碑記》“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者有三焉。考其遺迹,于琅琊則溯所生也;蜀于滇,報其功而懷其德也;至南陽,又其躬耕養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傳宛有卧龍崗雲”。清羅景《重修卧龍崗忠武祠記》“南陽距城西七裡許,有卧龍崗。山環水繞,形勢綿亘,為武侯躬耕、三顧地”等等。同時,南陽武侯祠中現存有古樹名木200餘株,古柏1000餘年樹齡的1株,600到800年樹齡的15株,300至500年樹齡的60株。這些碑刻和古樹名木從一個側面,為諸葛亮躬耕地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

2、 藝術價值

南陽武侯祠古建築群的建築價值

南陽武侯祠融合了園林建築、祠廟建築和南陽民居的風格,展現了高水準的建築藝術,其平面形式豐富,空間組合多變,群體布局和諧,環境配置優美。祠內碑石林立,蔚然成景。武侯祠內儲存着漢代以來碑刻四百餘通,在全國武侯祠中位居首位。其内容紛繁豐富,記人記事歌詠題記均備,是記載南陽武侯祠曆史沿革的重要資料。碑刻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其中漢《張景造土牛碑》、《李夢初碑》、《趙到碑》等三通漢碑為世所罕見的珍品。其它如嶽飛書《出師表》碑等,或以書法取勝,或以文辭見長。殿堂上的匾額楹聯,高懸低挂,很多在書法上有很深的造詣。筆體蒼勁,灑脫俊逸,曆來受到國内外書法愛好者的推崇。能工巧匠将名人的書法镌刻在木匾上,凹凸相間,刀筆豪放,入木三分,氣勢非凡。武侯祠的碑、聯、匾集文學、書法、繪畫于一體,是一珍貴的藝術寶庫。

3、 科學價值

南陽武侯祠古建築群的建築價值

該組建築是一座頗富園林風趣的祠廟建築,堪稱豫西南園林之典範。南陽武侯祠的主要建築保持着元、明、清時代的藝術風格,布局嚴謹,疏密相宜,前後呼應,互相襯托,依嶺就勢,錯落有緻,堪稱豫西南名勝之首。它融合園林建築、宗教建築和當地民居建築的某些特點,展現了高水準的建築藝術,展現了古代勞動人們的高超技藝和聰明才智,為研究古代建築,尤其是紀念性建築的發生、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料。

4、社會價值

南陽武侯祠古建築群的建築價值

南陽武侯祠作為曆代祭祀諸葛亮的場所,祭祀傳統流傳至今,發展為具有鮮明特色的民間祭拜活動,對這一地區的曆史文化、民俗民風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對祭祀這一無形文化的傳承推動了相關有形文化的保護,并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進而為南陽地區的文化、旅遊、生态、農業結構、現代服務業發展等提供了契機,有效促進地方和諧社會的建設。

南陽武侯祠古建築群的建築價值

南陽武侯祠作為南陽市重要的文化資源,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南陽市乃至河南省的文化傳播,帶動文化遺産保護事業以及促進地區物質文明建設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南陽武侯祠曆史悠久,現存文物衆多,布局儲存相對完整,對武侯祠的保護将為研究漢文化、三國文化、諸葛亮文化所包含的曆史、科技、人文等提供真實的資料。

作者:柳玉東 原南陽市博物館館長 研究館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