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罗荣桓率部转移,日军追击,过河后罗荣桓为何下令不要拆掉浮桥?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充分发挥我军游击战的优势,平型关战役后,115师主力南下晋西南,副师长聂荣臻率领独立团,骑兵营等部队约3000余人,留在五台山地区创建了晋察冀根据地,主力在代师长陈光和罗荣桓的领导下到吕梁山地区进行战斗。

随后在1939年初,罗荣桓与陈光带领主力进入山东,重创日伪军。率领115师部队,与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组成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经过几次大的战斗,我军终于在山东站稳了脚跟。

罗荣桓率部转移,日军追击,过河后罗荣桓为何下令不要拆掉浮桥?

1914年日伪军5万余人扫荡,115师师部和山东分局被日伪军合围,形势很严峻,敌军想要彻底消灭抗日根据地。

经过几天的战斗,我军带领机关人员转移到了留田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中,在这里开展了会议,商讨接下来往什么方向突围,罗荣桓最终力排众议选择往南突围,往靠近沂蒙山区一带走。

随后罗荣桓亲自率领指挥所和特务营,与敌人进行斗争,跟敌人在沂蒙山区一带开始了躲藏,好能够让主力部队寻找到机会歼灭敌人。罗荣桓保持一种能让对方追上的错觉,很多的日军跟着他们在后面兜圈子,只等他们犯错,好将他们抓住,但罗荣桓虽然带领部队险象环生,却总是能够逃过一劫,跟敌人周旋。

但这样的举动是十分危险的,如果差错出现,就很容易被当做“鱼饵”吃掉,但当时的形势是敌人的力量很强大,我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凭借有生力量消灭敌人,进行更好的周旋。

一次他们刚到一个村子,准备停下来歇歇脚,哨兵就报告敌人已经追来了,就在不远处了,罗荣桓只得立马带队离开村子进行转移,刚出了村子没多远,就碰到了一条河,河上面有一个很窄的木桥,人员行动很慢,但手下的部队有几百人,而敌人就在身后了,选择这样走队伍还没走完,敌人就追上来了,罗荣桓想这不是办法,他仔细观察了流淌的河流,选择叫过来一位作战参谋,让他下到河中淌水,试试水有多深。那位作战参谋到了河里发现,水中虽然很冷,但并不急,水也不深,他谨慎地沿着小桥,一路过了河,一路上水都只到了腰深。

他过了河示意可以过,罗荣桓马上命令手下全部改为徒涉,大家于是都蹚水过了河。过了河后,有工兵就提议说要不我们炸掉这座桥吧?但罗荣桓摇头说不行,留着他,又让人将河边两地的脚印迅速打扫干净,抹除掉那些痕迹。有人已经明白了罗荣桓的用意。

清理掉河边痕迹后,罗荣桓带领大部队先走,日军就追着到了河边,看到了罗荣桓部队后方的几个人,立马开枪射击,那几个扫除痕迹的战士就地开始阻击敌人,敌人虽然看到了罗荣桓部队的后方,但仍旧没能够追上罗荣桓。日军看到桥后第一想法也是从桥上过,但桥很窄,展开不了部队,过不了河,而罗荣桓方的战士,只要朝着桥上的人打子弹就可以了,日军起先也没想明白,还是选择从桥上过河,这样就被拖延了很久的时间,罗荣桓因此轻轻松松就拦住了日军。

罗荣桓率部转移,日军追击,过河后罗荣桓为何下令不要拆掉浮桥?

罗荣桓的部队因此与日军又拉开了一段相当长的距离,大家这时才明白了罗荣桓的用意,如果将桥拆掉,敌人反而会大胆选择实验徒涉,还会增加敌人过河的进度,通过那座桥的迷惑,敌人反而会陷入思维的误区中,选择从桥上过河,拖延了对面的时间,最终能够让我军十分从容的就拉开了与对方的差距。

罗荣桓率部转移,日军追击,过河后罗荣桓为何下令不要拆掉浮桥?

最终罗荣桓的部队抵达了临沂城东北的王沟,躲过了日军的包围,大家累了一天,休整时,有随军的外国记者叫希伯,正在写相关稿件,而我军也有一位报社的人员在整理稿件,看到罗荣桓的文章时有一句“敌进我进”的词语,他选择了将“敌进我进”改成了“敌进我退”,但罗荣桓看完后还是改了回来,一字之差,却完全不同,这正是罗荣桓所运用的战术,要争取自己方的主动,保存好自己的实力,“翻”到敌人的后方去,这样才能打乱敌人的部署,发展壮大我方的力量,从而能够达到粉碎敌人“扫荡”的目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