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6年,杜聿明长子因无学费自杀,妻子誓死不再去台湾

1956年,杜聿明长子因无学费自杀,妻子誓死不再去台湾

杜聿明改造十年,长子因无学费自杀,家人在台湾受尽排挤

1956年的一天,杜致礼敲了敲弟弟的房门,发现房门反锁,破门而入后发现已经去世的弟弟和床底下一瓶已经见底的安眠药。

此时的杜致仁就读在哈佛大学,距离毕业仅仅还剩下一年的时间,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他选择了自杀?

杜致仁是杜聿明的长子,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杜聿明在淮海战场被俘,身在台湾的家人自觉他生死不明,没有了杜聿明,一家人生活格外困难,母亲曹秀清仅有微薄的工资收入要养活弟弟妹妹,杜致仁只能靠自己打工和贷款来付学费,白天上学,晚上就去打工赚钱,就这样累出了一身病。

但是,自己眼看就要毕业了,贷款也突然终止了,杜致仁只好辍学,等着自己凑齐学费。

一天,她给母亲写信,让母亲帮忙筹3000元,仅差3000元他就可以毕业了,也是因为这3000元,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性命来反抗自己悲惨的人生。

曹秀清自己在那里也是无依无靠,怎样才能筹到3000元呢,无奈之下,只能写信给蒋介石,要求贷款3000元。等到半个月后,蒋介石才同意签字,而且贷款的金额只有1000元,还要分两次支付,也就是说贷这1000块钱还要两年的时间,这就是故意不让他们家里人好过。

曹秀清拿着自己到手的500块钱,还有2500块钱,自己怎么可能那么容易筹到。

只收到500块钱的杜致仁也大失所望,只能央求姐姐杜致礼和姐夫杨振宁。

1956年,杜聿明长子因无学费自杀,妻子誓死不再去台湾

杨振宁和杜致礼

但是姐姐和姐夫也不能在短时间内筹到这么一大笔钱,只能尽自己所能,并好心安慰弟弟一定会筹到钱的。

此时的杜致仁知道这笔钱始终是筹不到了,万万没想到,此时的他出奇的平静,晚饭过后默默地走进了卧室。

谁能想到,他的平静竟是绝望之后的表现,姐姐和姐夫以为他自己想开了,所以也没有再说什么。

直到第二天中午,杜致礼看弟弟还没起床便去敲门,谁知没有动静,门已经被反锁,她找来杨振宁,开了门,发现了床上躺着已经断气的弟弟和床下一个安眠药瓶子,将近一整瓶的安眠药都被杜致仁吞了。

按理来讲,我们所了解的国民党官员在前往台湾的时候,携带了大量的家财,加上后期国民党官员腐败蔚然成风,几乎每个高层官员都会有一笔不菲的财产,他们要么就去了台湾,有的出了国。

但是杜聿明给家人留下的,只有几根金条,虽然看起来不少,但是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这几根金条也是绝不可能够的,所以后期曹秀清只能自己打零工养活自己的几个儿女。

最后,为了3000元,她放下自己的尊严去向蒋介石贷款,身为司令夫人,最后竟然连3000元的贷款都筹不到,儿子因这3000元的学费愤然自杀。

1956年,杜聿明长子因无学费自杀,妻子誓死不再去台湾

杨振宁和岳母

此时的曹秀清也几乎接近崩溃的边缘,丈夫生死未卜,长子自尽,婆婆病重,还有年幼的儿女,这让一个女人怎么承受的了?

一个女人在经历了这么多变故之后,还有勇气去承担这一切,说明她绝非一个一般的女人,她早已经看清国民党说一套做一套的作风,她也知道自己去贷款,蒋介石不会这么轻易给她,虽然遭受了这么多,但是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她深信,丈夫一定还活在世上。

杜聿明和曹秀清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923年,19岁的杜聿明中学毕业,父亲便给他说下来一门亲事,结婚的对象就是曹秀清。

作为一个受到高等教育,年轻有为的青年来说,怎么可能会接受父亲这种无理的要求。

曹秀清也是聪明俊秀,父亲曹万滋对她也是宠爱有加,因为做些生意,家境比较富裕,曹秀清也是自小读书,学习诗文绘画。父亲更是胆识过人,经常出远门做生意,曹秀清也深受影响,家庭的教育使她胆识过人。

曹秀清得知父亲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给她介绍亲事,自己也是一千个一万个反对。后来大概是出于好奇心,她也叫上小伙伴去打听杜聿明是怎样的人,她知道杜聿明喜欢下棋,她便摆上棋盘等着。

1956年,杜聿明长子因无学费自杀,妻子誓死不再去台湾

杜聿明

杜聿明看到,自然会技痒想杀上两盘,每次曹秀清都会等到杜聿明兴致来临的时候离开,这样他们便可以一直下棋了。

后来,二人逐渐熟络起来,杜聿明和曹秀清说了自己的烦恼,但是当知道眼前这个小姑娘便是曹秀清的时候,杜聿明却笑了,眼前的这个姑娘不拘小节,自己也挺喜欢她。

就这样,原本抗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后来,杜聿明考上了黄埔军校,参加了国民党,毕业后的杜聿明也成为一个优秀的军官。张治中曾经说他和陈赓:杜陈之佐,天下大成。

与此同时,妻子曹秀清也进入了榆林女子师范读书,在学校加入了共产党,后来成为了米脂县党委书记。

北伐后,成为了他们夫妻二人的低谷期,杜聿明和妻子纷纷被革职,全家人仅靠20元的津贴度日。

曹秀清便自己开垦了一块地,自己种菜种田养活一家人,她深信自己的丈夫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一年后,张治中回国,杜聿明重新被重用,担任第二十五师副师长。曹秀清也一下子成为了官太太,这样的生活到1949年结束。

1956年,杜聿明长子因无学费自杀,妻子誓死不再去台湾

晚年的杜聿明和曹秀清

1949年,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蒋介石害怕杜聿明变节,要求接杜聿明的家人去台湾,家人在台湾当人质,杜聿明便不敢变节。

曹秀清带着婆婆和五个子女坐上了去台湾的飞机,她相信了蒋介石的话,在台湾必定会让他们一家人衣食无忧。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曹秀清再也不是那个风光无限的将军夫人,她只是一个败军之将的家属,蒋介石并没有给他们安排住处,也没有许诺让他们一家人衣食无忧,每个月只给他们一点微薄的补贴。但是一家六七口人,孩子还要读书,仅靠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曹秀清无奈之下,让婆婆帮忙看孩子,自己去了台北烟草局工作,靠这点收入来养活家人。

为了能让孩子上学,她也只能放下面子去央求杜聿明以往的同僚,希望去找蒋介石说情。

为了能留住曹秀清,蒋介石故意说杜聿明在大陆生死不明,也许他已经死了,曹秀清只能给丈夫立了衣冠冢,在自己绝望无助的时候,这个衣冠冢便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她看透了蒋介石的嘴脸,表里不一,他说杜聿明死了就一定战死了吗?曹秀清一直相信,杜聿明还活在世上,她也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一家人会团聚。立这个衣冠冢也只是让蒋介石放下戒心。

杜致仁去世后半年,婆婆也离开了人世,在出殡的当天,蒋介石竟然出现,他神态自若,表达慰问之后,好似回到了解放前那个给曹秀清承诺的蒋介石。

1956年,杜聿明长子因无学费自杀,妻子誓死不再去台湾

为何蒋介石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呢?

此时的杨振宁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台湾正是大力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人才,而杨振宁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蒋介石自然想要去争取。蒋介石只能讨好拉拢曹秀清,希望她去说服女婿,定居台湾。

也在这时候,曹秀清收到了女儿的来信,杜致礼在信中告诉母亲:你的老朋友和我们通信了,他非常关心你......

读者女儿的来信,她知道,自己的预感一直是对的,杜聿明一直都活得好好的,在大陆也并没有蒋介石所说过着非人的生活。

曹秀清努力让自己激动的心平静下来,此时儿子婆婆双双去世,丈夫在世的消息无疑是她去台湾以后所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但是她不能让蒋介石知道她已经知道了丈夫还活着的消息,她想要尽快和丈夫见面,她一分一秒也在台湾呆不下去了。

曹秀清向蒋介石要求,要去美国,毕竟兹事体大,为了让杨振宁去台湾,蒋介石立马答应了曹秀清的要求。

此时的委员长和委员长夫人将人性的虚伪表现到了极致,曹秀清登机去美国的时候,宋美龄亲自来送行,她握着曹秀清的手,满是“关怀”地说:杜夫人,你胖了,上次见你,你是很瘦的。

上次见面,尊贵的蒋夫人只当她是个陌生人,此刻的蒋夫人却热情地和她握手。蒋介石满脸微笑地问候曹秀清和孩子们,目的当然是为了杨振宁去台湾发展,帮助他们围攻大陆。

曹秀清也已经看透了蒋介石的嘴脸,蒋介石也只允许她自己去美国,而她的剩下的孩子只能呆在台湾,还规定了期限。

到了美国之后,曹秀清退了回去的票,住进了女儿女婿家里,她询问了杜聿明的情况之后,决定回国,要和丈夫团聚。

1956年,杜聿明长子因无学费自杀,妻子誓死不再去台湾

杨振宁和岳父岳母

杨振宁也希望尽快回到大陆。早在1955年,周恩来总理已经和杨振宁取得了联系,1957年,杨振宁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周恩来便派出了代表去瑞典表示祝贺,代表便是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和夫人王承书,启程前,张文裕去见了杜聿明,杜聿明向女婿表示祝贺,并第一次给杨振宁写信庆祝,杨振宁收到岳父的来信也很激动。

曹秀清也在美国见证了女婿的荣光时刻,她也知道,自己离回国也越来越近,和丈夫团聚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1959年,杜聿明也拿到了特赦通知,政府问他还有什么要求的时候,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和家人团聚,不久曹秀清收到了来自大陆的信,信中明确说杜聿明希望妻子能回大陆定居。收到丈夫来信的曹秀清自然是开心的,但是同时,自己仍有四个子女在台湾,不得已她去了台湾驻美国的“大使馆”,希望能让他们代买机票,去台湾看望子女,没想到却迎来了工作人员的一顿冷嘲热讽。

台湾也知道了杜聿明被特赦的消息,一旦曹秀清回了大陆,那么杨振宁是不可能再去台湾的,蒋介石要求她立刻回到台湾,甚至还派人去美国,说中国大陆不安全之类的言论。

曹秀清已经听够了台湾的惺惺作态的假话,中国大陆的生活怎么可能不好呢,每年杨振宁的父亲会出国去一家团圆,从杨武之那里,曹秀清也知道这几年祖国的千变万化。

1956年,杜聿明长子因无学费自杀,妻子誓死不再去台湾

周总理会见杨振宁

直到1963年,杨振宁才不顾困难安排岳母前往日内瓦,由中国外交部的同志亲自接机,从日内瓦坐上了前往祖国的飞机。

曹秀清回国后,周总理和陈毅在人民大会堂见了杜聿明等人和他们的夫人,周恩来和曹秀清亲切地握手。

直到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杨振宁才有机会给父亲写信希望尽快回国探亲,这是杨振宁离开祖国20多年后第一次回国,也是他第一次见岳父杜聿明,周恩来特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接见宴请杜聿明夫妇和杨振宁夫妇。

可能是第一次见面,杨振宁显得格外紧张,当他叫“杜先生”的时候,周总理给他纠正“你应该叫岳父大人。”

1973年,杨振宁夫妇再次回到北京探亲,此次杨振宁提出要见毛主席,毛主席一听便答应了,谈话后毛主席和杨振宁合影留念。

1956年,杜聿明长子因无学费自杀,妻子誓死不再去台湾

杨振宁和毛主席握手

虽然曹秀清回到了祖国,但是,她仍有四个子女留在台湾,一想到这,她便担忧,台湾方面肯定会处处为难自己的孩子,自己也只能在对岸担心。

曹秀清前往美国之后,二子杜致勇,三子杜致严在台湾的生活更加困难,他们处处被排挤,杜致严被迫辍学当了出租车司机,杜致勇虽然学历高,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受尽白眼,人生无常,世态炎凉,曾经杜聿明的同僚也冷眼旁观。两个女儿一生也是小心谨慎。

1981年,杜聿明去世,曹秀清致电台湾当局希望在台湾的四个子女能回大陆给父亲奔丧,最终未被回应,他们只能在台湾设立灵堂,一代大将,除了女儿杜致礼,其他孩子生活竟这么悲凉。

杜聿明去世一年后,曹秀清才在香港见到了子女,子女一直劝说曹秀清回台湾,她明确表示再也不想回到台湾,1984年病逝,没有见到子女最后一面。

直到晚年,杜聿明在台湾的四个子女才有机会回到大陆,这里才是他们的家。

杜聿明一家人的悲剧,是蒋介石自私狭隘的结果,蒋介石的自私狭隘,出尔反尔,虚伪,表里不一导致了杜聿明四个子女一生的悲惨命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