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6年,杜聿明長子因無學費自殺,妻子誓死不再去台灣

1956年,杜聿明長子因無學費自殺,妻子誓死不再去台灣

杜聿明改造十年,長子因無學費自殺,家人在台灣受盡排擠

1956年的一天,杜緻禮敲了敲弟弟的房門,發現房門反鎖,破門而入後發現已經去世的弟弟和床底下一瓶已經見底的安眠藥。

此時的杜緻仁就讀在哈佛大學,距離畢業僅僅還剩下一年的時間,為什麼在這個節骨眼上他選擇了自殺?

杜緻仁是杜聿明的長子,此時新中國已經成立,杜聿明在淮海戰場被俘,身在台灣的家人自覺他生死不明,沒有了杜聿明,一家人生活格外困難,母親曹秀清僅有微薄的工資收入要養活弟弟妹妹,杜緻仁隻能靠自己打工和貸款來付學費,白天上學,晚上就去打工賺錢,就這樣累出了一身病。

但是,自己眼看就要畢業了,貸款也突然終止了,杜緻仁隻好辍學,等着自己湊齊學費。

一天,她給母親寫信,讓母親幫忙籌3000元,僅差3000元他就可以畢業了,也是因為這3000元,他選擇了結束自己的性命來反抗自己悲慘的人生。

曹秀清自己在那裡也是無依無靠,怎樣才能籌到3000元呢,無奈之下,隻能寫信給蔣介石,要求貸款3000元。等到半個月後,蔣介石才同意簽字,而且貸款的金額隻有1000元,還要分兩次支付,也就是說貸這1000塊錢還要兩年的時間,這就是故意不讓他們家裡人好過。

曹秀清拿着自己到手的500塊錢,還有2500塊錢,自己怎麼可能那麼容易籌到。

隻收到500塊錢的杜緻仁也大失所望,隻能央求姐姐杜緻禮和姐夫楊振甯。

1956年,杜聿明長子因無學費自殺,妻子誓死不再去台灣

楊振甯和杜緻禮

但是姐姐和姐夫也不能在短時間内籌到這麼一大筆錢,隻能盡自己所能,并好心安慰弟弟一定會籌到錢的。

此時的杜緻仁知道這筆錢始終是籌不到了,萬萬沒想到,此時的他出奇的平靜,晚飯過後默默地走進了卧室。

誰能想到,他的平靜竟是絕望之後的表現,姐姐和姐夫以為他自己想開了,是以也沒有再說什麼。

直到第二天中午,杜緻禮看弟弟還沒起床便去敲門,誰知沒有動靜,門已經被反鎖,她找來楊振甯,開了門,發現了床上躺着已經斷氣的弟弟和床下一個安眠藥瓶子,将近一整瓶的安眠藥都被杜緻仁吞了。

按理來講,我們所了解的國民黨官員在前往台灣的時候,攜帶了大量的家财,加上後期國民黨官員腐敗蔚然成風,幾乎每個高層官員都會有一筆不菲的财産,他們要麼就去了台灣,有的出了國。

但是杜聿明給家人留下的,隻有幾根金條,雖然看起來不少,但是要養活一大家子人,這幾根金條也是絕不可能夠的,是以後期曹秀清隻能自己打零工養活自己的幾個兒女。

最後,為了3000元,她放下自己的尊嚴去向蔣介石貸款,身為司令夫人,最後竟然連3000元的貸款都籌不到,兒子因這3000元的學費憤然自殺。

1956年,杜聿明長子因無學費自殺,妻子誓死不再去台灣

楊振甯和嶽母

此時的曹秀清也幾乎接近崩潰的邊緣,丈夫生死未蔔,長子自盡,婆婆病重,還有年幼的兒女,這讓一個女人怎麼承受的了?

一個女人在經曆了這麼多變故之後,還有勇氣去承擔這一切,說明她絕非一個一般的女人,她早已經看清國民黨說一套做一套的作風,她也知道自己去貸款,蔣介石不會這麼輕易給她,雖然遭受了這麼多,但是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她深信,丈夫一定還活在世上。

杜聿明和曹秀清的結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923年,19歲的杜聿明中學畢業,父親便給他說下來一門親事,結婚的對象就是曹秀清。

作為一個受到高等教育,年輕有為的青年來說,怎麼可能會接受父親這種無理的要求。

曹秀清也是聰明俊秀,父親曹萬滋對她也是寵愛有加,因為做些生意,家境比較富裕,曹秀清也是自小讀書,學習詩文繪畫。父親更是膽識過人,經常出遠門做生意,曹秀清也深受影響,家庭的教育使她膽識過人。

曹秀清得知父親沒有經過自己的同意給她介紹親事,自己也是一千個一萬個反對。後來大概是出于好奇心,她也叫上小夥伴去打聽杜聿明是怎樣的人,她知道杜聿明喜歡下棋,她便擺上棋盤等着。

1956年,杜聿明長子因無學費自殺,妻子誓死不再去台灣

杜聿明

杜聿明看到,自然會技癢想殺上兩盤,每次曹秀清都會等到杜聿明興緻來臨的時候離開,這樣他們便可以一直下棋了。

後來,二人逐漸熟絡起來,杜聿明和曹秀清說了自己的煩惱,但是當知道眼前這個小姑娘便是曹秀清的時候,杜聿明卻笑了,眼前的這個姑娘不拘小節,自己也挺喜歡她。

就這樣,原本抗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兩個人,走到了一起。

後來,杜聿明考上了黃埔軍校,參加了國民黨,畢業後的杜聿明也成為一個優秀的軍官。張治中曾經說他和陳赓:杜陳之佐,天下大成。

與此同時,妻子曹秀清也進入了榆林女子師範讀書,在學校加入了共産黨,後來成為了米脂縣黨委書記。

北伐後,成為了他們夫妻二人的低谷期,杜聿明和妻子紛紛被革職,全家人僅靠20元的津貼度日。

曹秀清便自己開墾了一塊地,自己種菜種田養活一家人,她深信自己的丈夫總有一天會出人頭地。

一年後,張治中回國,杜聿明重新被重用,擔任第二十五師副師長。曹秀清也一下子成為了官太太,這樣的生活到1949年結束。

1956年,杜聿明長子因無學費自殺,妻子誓死不再去台灣

晚年的杜聿明和曹秀清

1949年,杜聿明在淮海戰役中被俘,蔣介石害怕杜聿明變節,要求接杜聿明的家人去台灣,家人在台灣當人質,杜聿明便不敢變節。

曹秀清帶着婆婆和五個子女坐上了去台灣的飛機,她相信了蔣介石的話,在台灣必定會讓他們一家人衣食無憂。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此時的曹秀清再也不是那個風光無限的将軍夫人,她隻是一個敗軍之将的家屬,蔣介石并沒有給他們安排住處,也沒有許諾讓他們一家人衣食無憂,每個月隻給他們一點微薄的補貼。但是一家六七口人,孩子還要讀書,僅靠這點錢是遠遠不夠的。曹秀清無奈之下,讓婆婆幫忙看孩子,自己去了台北煙草局工作,靠這點收入來養活家人。

為了能讓孩子上學,她也隻能放下面子去央求杜聿明以往的同僚,希望去找蔣介石說情。

為了能留住曹秀清,蔣介石故意說杜聿明在大陸生死不明,也許他已經死了,曹秀清隻能給丈夫立了衣冠冢,在自己絕望無助的時候,這個衣冠冢便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她看透了蔣介石的嘴臉,表裡不一,他說杜聿明死了就一定戰死了嗎?曹秀清一直相信,杜聿明還活在世上,她也相信,總有一天,他們一家人會團聚。立這個衣冠冢也隻是讓蔣介石放下戒心。

杜緻仁去世後半年,婆婆也離開了人世,在出殡的當天,蔣介石竟然出現,他神态自若,表達慰問之後,好似回到了解放前那個給曹秀清承諾的蔣介石。

1956年,杜聿明長子因無學費自殺,妻子誓死不再去台灣

為何蔣介石的态度來了個大轉變呢?

此時的楊振甯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獎,而台灣正是大力發展的階段,需要大量人才,而楊振甯作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蔣介石自然想要去争取。蔣介石隻能讨好拉攏曹秀清,希望她去說服女婿,定居台灣。

也在這時候,曹秀清收到了女兒的來信,杜緻禮在信中告訴母親:你的老朋友和我們通信了,他非常關心你......

讀者女兒的來信,她知道,自己的預感一直是對的,杜聿明一直都活得好好的,在大陸也并沒有蔣介石所說過着非人的生活。

曹秀清努力讓自己激動的心平靜下來,此時兒子婆婆雙雙去世,丈夫在世的消息無疑是她去台灣以後所聽到的最好的消息了。但是她不能讓蔣介石知道她已經知道了丈夫還活着的消息,她想要盡快和丈夫見面,她一分一秒也在台灣呆不下去了。

曹秀清向蔣介石要求,要去美國,畢竟茲事體大,為了讓楊振甯去台灣,蔣介石立馬答應了曹秀清的要求。

此時的委員長和委員長夫人将人性的虛僞表現到了極緻,曹秀清登機去美國的時候,宋美齡親自來送行,她握着曹秀清的手,滿是“關懷”地說:杜夫人,你胖了,上次見你,你是很瘦的。

上次見面,尊貴的蔣夫人隻當她是個陌生人,此刻的蔣夫人卻熱情地和她握手。蔣介石滿臉微笑地問候曹秀清和孩子們,目的當然是為了楊振甯去台灣發展,幫助他們圍攻大陸。

曹秀清也已經看透了蔣介石的嘴臉,蔣介石也隻允許她自己去美國,而她的剩下的孩子隻能呆在台灣,還規定了期限。

到了美國之後,曹秀清退了回去的票,住進了女兒女婿家裡,她詢問了杜聿明的情況之後,決定回國,要和丈夫團聚。

1956年,杜聿明長子因無學費自殺,妻子誓死不再去台灣

楊振甯和嶽父嶽母

楊振甯也希望盡快回到大陸。早在1955年,周恩來總理已經和楊振甯取得了聯系,1957年,楊振甯獲諾貝爾獎的消息傳到了北京,周恩來便派出了代表去瑞典表示祝賀,代表便是楊振甯的老師張文裕和夫人王承書,啟程前,張文裕去見了杜聿明,杜聿明向女婿表示祝賀,并第一次給楊振甯寫信慶祝,楊振甯收到嶽父的來信也很激動。

曹秀清也在美國見證了女婿的榮光時刻,她也知道,自己離回國也越來越近,和丈夫團聚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

1959年,杜聿明也拿到了特赦通知,政府問他還有什麼要求的時候,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和家人團聚,不久曹秀清收到了來自大陸的信,信中明确說杜聿明希望妻子能回大陸定居。收到丈夫來信的曹秀清自然是開心的,但是同時,自己仍有四個子女在台灣,不得已她去了台灣駐美國的“大使館”,希望能讓他們代買機票,去台灣看望子女,沒想到卻迎來了從業人員的一頓冷嘲熱諷。

台灣也知道了杜聿明被特赦的消息,一旦曹秀清回了大陸,那麼楊振甯是不可能再去台灣的,蔣介石要求她立刻回到台灣,甚至還派人去美國,說中國大陸不安全之類的言論。

曹秀清已經聽夠了台灣的惺惺作态的假話,中國大陸的生活怎麼可能不好呢,每年楊振甯的父親會出國去一家團圓,從楊武之那裡,曹秀清也知道這幾年祖國的千變萬化。

1956年,杜聿明長子因無學費自殺,妻子誓死不再去台灣

周總理會見楊振甯

直到1963年,楊振甯才不顧困難安排嶽母前往日内瓦,由中國外交部的同志親自接機,從日内瓦坐上了前往祖國的飛機。

曹秀清回國後,周總理和陳毅在人民大會堂見了杜聿明等人和他們的夫人,周恩來和曹秀清親切地握手。

直到1971年,中美關系緩和,楊振甯才有機會給父親寫信希望盡快回國探親,這是楊振甯離開祖國20多年後第一次回國,也是他第一次見嶽父杜聿明,周恩來特地在人民大會堂親自接見宴請杜聿明夫婦和楊振甯夫婦。

可能是第一次見面,楊振甯顯得格外緊張,當他叫“杜先生”的時候,周總理給他糾正“你應該叫嶽父大人。”

1973年,楊振甯夫婦再次回到北京探親,此次楊振甯提出要見毛主席,毛主席一聽便答應了,談話後毛主席和楊振甯合影留念。

1956年,杜聿明長子因無學費自殺,妻子誓死不再去台灣

楊振甯和毛主席握手

雖然曹秀清回到了祖國,但是,她仍有四個子女留在台灣,一想到這,她便擔憂,台灣方面肯定會處處為難自己的孩子,自己也隻能在對岸擔心。

曹秀清前往美國之後,二子杜緻勇,三子杜緻嚴在台灣的生活更加困難,他們處處被排擠,杜緻嚴被迫辍學當了計程車司機,杜緻勇雖然學曆高,但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受盡白眼,人生無常,世态炎涼,曾經杜聿明的同僚也冷眼旁觀。兩個女兒一生也是小心謹慎。

1981年,杜聿明去世,曹秀清緻電台灣當局希望在台灣的四個子女能回大陸給父親奔喪,最終未被回應,他們隻能在台灣設立靈堂,一代大将,除了女兒杜緻禮,其他孩子生活竟這麼悲涼。

杜聿明去世一年後,曹秀清才在香港見到了子女,子女一直勸說曹秀清回台灣,她明确表示再也不想回到台灣,1984年病逝,沒有見到子女最後一面。

直到晚年,杜聿明在台灣的四個子女才有機會回到大陸,這裡才是他們的家。

杜聿明一家人的悲劇,是蔣介石自私狹隘的結果,蔣介石的自私狹隘,出爾反爾,虛僞,表裡不一導緻了杜聿明四個子女一生的悲慘命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