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向往的生活》
根据广西本土作家朱东、张越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股份农民》改编而成,讲述了城市返乡青年创新创业、建设家乡的励志故事。

该剧由执导过《国家命运》《特殊争夺》《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等多部热播影视剧的导演延艺执导,张国强、傅晶、郭家铭、张雯等国内知名演员主演。
这部剧主要取景拍摄地在广西贺州,所叙述的故事更向观众展示了贺州的民风民俗,具有浓烈的人文色彩,浓缩了贺州农民改革创新、乡村振兴的精神面貌。
随着《向往的生活》在广西卫视热播,也引发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关注和热议,不少专家学者们对这部电视剧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今天广西卫视对话青年评论家:南宁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钟世华。
人物介绍PROFILE
钟世华
80后,南宁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二级
山东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在《民族文学研究》《南方文坛》《当代文坛》《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文摘》全文转载或转摘,出版《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韦其麟研究》《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等论著,主编有《广西诗歌地理》《彩虹桥》等,曾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广西文艺花山奖、广西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优秀作品等。
Q1
作为一部主旋律的乡村题材电视剧,您认为《向往的生活》有哪些创新之处?
《向往的生活》反映了在社会转型中,中国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无论是在思想深度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呈现出新特点、新风貌。
1. 故事背景设置“新”:长期以来,中国的农村题材电视剧都具有很明显的北方特色,而《向往的生活》以广西贺州市及其乡村为原型虚构了贺川市龙山乡这样一个具有南方乡村特色的故事发生空间。既凸显了南方山水自然特色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人文风情。可以说给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感。
2.故事内容“新”:《向往的生活》打破了传统乡村脱贫故事中常见的修路、建房、支教等叙事套路,将故事紧紧地围绕着南方乡村龙山村的农业股份制改革展开。故事线的设置,使脱贫故事从传统的“他救”转向“自救”,正如导演延艺所说的,村民“对自身幸福感的追求就是这场改革的动力与支撑,更是这部作品区别于同类题材的一个亮点”。
3.故事定位“新”:《向往的生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一群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年在桂东贺川山村上演着新时代的青春偶像励志故事,他们书写了乡村振兴国家话语下的大时代、大青春,表现了城乡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的故事设置让乡村改革故事少了几分沉重,多了几分青春活力,而且故事的基调与年轻受众群体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状态更为契合。
Q2
在人物的塑造上,您认为《向往的生活》有哪些可取之处?
《向往的生活》打破了人物形象脸谱化的创作模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多元和丰富的,并不是单纯地能用“好人”或“坏人”来定位的,刷新了影视剧中农民的艺术形象,塑造了一系列年轻而鲜活的人物。人物的一言一行都遵循着日常行为逻辑,在人物的日常行为中找到价值认同,使人物立体化、具象化,这也是这部剧的可贵之处。
Q3
相较于以往的“乡村振兴”题材,您认为《向往的生活》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亮点?
《向往的生活》选择了用一种轻快、明亮的影像呈现方式来讲述乡村改革故事,借此拉近了故事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在较为轻松的观感中体验“脱贫”事业中的“苦”与“乐”。“轻喜剧”式的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向往的生活》看上更轻松有趣,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这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Q4
您认为电视剧《向往的生活》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哪里?
与同类作品对农村问题只破不立不同,《向往的生活》对“三农”问题的深刻思考,不但艺术地表现了变革时期农村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深析当下“三农”问题之症结所在,同时也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作家朱东对小说《股份农民》的创作,便源自一种对乡土的眷恋情怀,他的创作不仅是对乡土世界的观察、记录、感怀,更是一种对时代变革的深入的追问和不断的思考。电视剧《向往的生活》更是一部主动响应新农村建设时代召唤的佳作。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个特别的叙事范本。为今后“乡村改革”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今晚第23、24集精彩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