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适合自己的书|作者:赵莉

读适合自己的书|作者:赵莉

未工作之前,包括儿时和求学时期,我对读书并没有讲究,都是借着什么,买着什么,碰着什么,就读什么书,读得下去就如饥似渴,读不下去就暂时扔到一边,断断续续也读了不少书,因而成为“杂家”。

走上三尺讲台后,忙碌成为常态,教育教学专业类的书就成了我的“主食”,而休闲娱乐、修心养性类的自然“失宠”。而且,我惊奇地发现,头三年教第一轮时,不论是班级管理方面,还是语文教学方面,我更钟情于“技法”类书籍,书中好的方法和技巧,就拿来鹦鹉学舌,有时倒也立竿见影,这让我不禁窃喜。

又从初一开始了,我就有了“老教师”踌躇满志的感觉,选读的书籍多为“兵法”“经验”类,优秀教师的理性反思和教学经验,常会引起我的深思和共鸣。

第三轮教学开始了,我已经成为学校乃至区市级教学骨干,在各级专家和本校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制定了自己的专业成长规划。此时一些高深的“理论”类书籍,开始摆到了我的案头上,尽管读得艰涩,但由于不辍“啃读”,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日益精进,总觉得还是读经典的作品过瘾。

吾生有崖,而无知也无涯。面对繁多的书籍和专家庞大的阅读书单,我们不能来者不拒,徒然耗损精力。曾国藩少时立志做圣人,饱读诗书。但世间介绍个人经验的书中观点经常相互矛盾,让他在行动时无所遵从,反应迟缓。一日,他见一老僧在炉边读书,津津有味,便趋前欲览书名。谁知老僧扔书入炉,告诫他:“对别人有用的书,不都是适合你的书。”曾国藩当下觉悟:世上有太多的人和事你永远看不清,无需挂碍,你只需把你看清楚的那点道理,在生活中一遍遍实践,便可成就自己的事业。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是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作者,在一次讲座上,主持人请阿来介绍下自己的读书方法。阿来说:“我每年会阅读一些新的东西,但我也会回头重读一些过去已经读过的东西。大概每三年左右我会从《诗经》开始一直读到中国文言诗歌的终结,读到清代。”同样切身经历,我感同身受:教好书育好人,教师需要读书;读书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适合自己的书才是当下最该读的书。

我因此斗胆向校长建言,把学校每年送给老师两本书的呆板做法进行改革。不再是全校统一购买一样内容的书,让老师利用两个假期自由阅读,而是由学校列出推荐书目约100本,让老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自主购买。这时的老师能自己去挑选,有了自主权,却无被动感,理当会自觉去读;能看原版就不看翻译本;能读经典,就不读快餐品。如此举措,花同样的钱,效益却巨大,既满足了老师的个性化读书需求,还能让“能者多劳”的得到更多的营养“面包”。

对我的建议,校长欣然赞同,老师们热烈拥护。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读,懂得断舍离,老师们才会如鱼得水,精益求精。夏丏尊先生说:“一个人该读什么书,看些什么书,要依了他自己的生活来决定,来选择。”也就是说,我们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身份、需求来有重点的选择。如果真的读得痛苦,可以先放下,一旦成了负担,于人于己都有添了负能量。那种被牵着、赶着、逼着而读的书不是真读。被设定许多条件而完成阅读,大多需要敷衍。于永正老师曾说:“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来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读大师级的书,读适合自己的书,读自己喜欢的书,则事半功倍,乐不思蜀。

停止读书,实质上是停止思考。“人生一辈子阅读,其实是一辈子在积蓄中,同时一辈子在长进中。”因为职业特点,教师阅读尤其要强调选择和坚守。书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读书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然而,该读些什么书要依了人的需求来决定选择。

只要感觉好的书,就是适合你的书,就试着去读。 人生的路上有书香相伴,会一路芳香!

作者简介:赵莉,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教师。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

邮箱 : dahewenxu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