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初三杰,萧何为自保害韩信,但足智多谋的张良为何不闻不问?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司马迁

汉初三杰,萧何为自保害韩信,但足智多谋的张良为何不闻不问?

秦末纷争,楚汉相持。汉高祖刘邦以平白之身创立了彪炳史册的汉王朝,后世之人莫不深感喟叹汉高祖刘邦的雄才伟略。可不容忽视的是,为汉朝建立创下赫赫功绩的诸臣,自然也成为了世人关注的对象。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汉初三杰”的名号,萧何、韩信、张良。他们三人立下的功劳绝对是诸元勋之首,可令人惋惜的是,随着汉朝政权的稳固,开国功臣的存在便显得尤为突兀。萧何、韩信一败一亡,尤其是历来有“兵仙”之称的韩信,在汉初便死于吕后之手,令人不禁扼腕叹息,而萧何在此过程中却是充当了吕后的助力者,那么最为富有智谋的张良为何毫无举动呢?面对韩信的危局,张良缘何能够袖手旁观、置身事外,最终功成身退呢?

一、运筹帷幄助王业

张良出生于(前250年),原韩国贵族,其父、祖历任韩王之相,已逾五代。可到了张良这一辈的时候,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滚滚历史车轮中,韩国率先沦亡于秦国之手。亡国后张良依然不甘于事,国破家亡的仇恨促使着他依然站在了抗秦斗争的第一线,著名的博浪沙刺秦便是张良之谋划,只可惜功败垂成,张良不得已潜行于世俗之间隐匿身迹,直到他与刘邦的相遇,一君一臣联袂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汉初三杰,萧何为自保害韩信,但足智多谋的张良为何不闻不问?

汉高祖刘邦曾盛赞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可见对其人智计的高度认可。早在刘邦与项羽分兵入秦夺取王号之际,张良便在刘邦左右为其建言献策,顺利的辅佐刘邦率先功成击破秦军、攻入秦都咸阳。只可惜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时的刘邦实力相较与项羽有着悬殊之差,即便有楚怀王之约:率先攻入关中着封王,也难以抵挡楚霸王项羽的怒火,此时张良的作用便凸显无疑了,他一边力劝刘邦撤出咸阳,一边结交老友项伯在中斡旋,顺利的让刘邦度过这一次的鸿门宴。

可惜伴随着秦王室的覆灭,项羽废楚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计功分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去了偏远的巴蜀之地,原先的秦国膏腴之地,却被项羽分封给了秦之降将章邯等人。刘邦自然怒不可遏,张良与萧何等人在此过程中力劝才得以平息。天下分封已定之后,韩国也在起复的行列之中,张良心复旧国,自然辞别汉王刘邦继续相韩。汉王刘邦深劝无阻,赐其金百镒,珠二斗,张良深感刘邦的知遇之恩,将金银珠宝全部转送给项伯,请求为汉王加封汉中地区,就此再度为刘邦扩充的实力。

汉初三杰,萧何为自保害韩信,但足智多谋的张良为何不闻不问?

离别之际,张良送送刘邦到褒中一地,观察过此处的地形之后,见群山环绕之间唯有栈道凌空,以度行人而过,顺势为其建言献策,烧毁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借此来消除项羽的猜忌之心。这就是著名的“明烧栈道”之计,之后刘邦又任用韩信之策,暗度陈仓,一举平定三秦之地,倚据富饶的关中地区,展开了与项羽的争雄逐鹿。

二、智计频出定鼎立

前205年,刘邦不断在西扩充军备实力,趁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无暇西顾之机,率军伐楚、直捣彭城。迎来了东进战途中的一次伟大的胜利,只是在攻入彭城之后,刘邦的老毛病又犯了,非但没有实施合理的政治、经济措施,安抚经略、笼络人心,在得意忘形之余大肆收敛财务、纸醉金迷,结果,项羽得知彭城失陷消息之后,急率三万精兵挥师救援。刘邦率领一群乌合之众难挡项羽兵锋,只得狼狈逃窜,连妻子父老都被楚军俘虏。此时的韩国早先已被项羽攻灭,张良也回到了刘邦身边。

汉初三杰,萧何为自保害韩信,但足智多谋的张良为何不闻不问?

刘邦一路逃亡至下邑,惊魂失色、万念俱灰。经历了军事上的大起大落之后,汉军帐下的群臣也多是落寞不堪。张良智计百出、未曾懊丧,他说:“九江王英布与彭越军备实力大有利用之机,且此二人与项羽之间多有嫌隙,吾等可利用此间关系,联合其二人共同削弱项羽的实力。但更为重要的是,汉王麾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能当大任、独当一面。如果能够任用好这三人,楚可破也!”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为楚汉纷争最终的结局奠定的胜机。这才有了最后的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之局面。

楚亡之后,刘邦正式晋升为万万人之上的皇帝,开始大封功臣,也开始翦灭功臣羽翼。率先遭殃的便是大名鼎鼎的韩信了,起初韩信是被受封于楚王的,后来因其与楚之降将钟离眛私交不错,被汉高祖刘邦得知之后,将韩信押送回京,贬其为淮阴侯。可韩信也深知汉高祖刘邦对自己的忌惮,心中常具忧愤不甘。受封在外的诸侯也因韩信被贬谪而感到岌岌可危,首先引发了陈豨叛乱,汉高祖率军亲自前往平叛,吕后坐镇京都与丞相萧何联手,将韩信诱骗与长乐宫中,将其杀害。

汉初三杰,萧何为自保害韩信,但足智多谋的张良为何不闻不问?

三、功成身退留青史

所谓英雄惜英雄,在帝国朝堂的漩涡当中,韩信也不得已湮没其中,反观张良却视若无睹,从未有跻身朝堂博取功名的迹象,不禁令人啧啧称奇。在刘邦定鼎称帝之后,张良借口自身体弱多病为由,闭门养气、辟谷求道,时常将自己折磨成一幅消瘦模样,从不过问朝堂的政事。开始韬光养晦、和光同尘的一段人生,或许世人会不理解,张良具备无与伦比的谋略怎会轻易的做一个隐士?他心目当中的抱负呢?

张良其人与追随刘邦的其他开国功臣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并不是为了寻求建功立业而走上反叛的道路,韩国灭亡之后抗击秦国是为了兴复旧国,项羽再度攻灭韩国之后也是为了复仇,刘邦与他更多是恰逢际会的君臣之谊,更何况以谋略智计著称的张良,岂能不知刘邦功业成就之后的心事。张良明确的向刘邦提出隐退,他说:“张氏五代相韩,颠覆秦国后,万幸中遇到了陛下,得以完成毕生夙愿,陛下又加封于功名利禄,使我受用不尽,余生也别无所求,只愿一心求道、云游四方。”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谁都明白,但唯独张良可以践行,更何况韩信之死,有谋逆之实,更是无从下手救援。

汉初三杰,萧何为自保害韩信,但足智多谋的张良为何不闻不问?

总结

身有“谋圣”之名的张良不仅知人、且深为自知。刘邦在接连翦灭异姓诸侯王、消恻功臣的过程中,其心志自然不言而喻,可即便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可还是多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韩信即便有拥从之首功,却还是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萧何即便深知自身备受忌惮,自污其名,也难逃下狱之果。唯独张良可以屹立不倒,原因便在于,他从未将自己置身于纷乱的朝局当中,明哲保身,从不置喙帝王所作出的决定,才得以实现一生清名无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