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朝和吐蕃打仗,为什么会败多胜少呢?

纵观唐朝的历史,曾经强盛之极,突破了农耕的条件限制,将中原王朝的势力推进到了广阔的中亚地区;但,到了王朝末年,唐朝内部不仅有宦官执掌军权、呼风唤雨和各式各样的节度使,还有外部敌对势力的侵袭。

其中,又以吐蕃的威胁最为致使,不仅切断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络通道,甚至一度攻陷唐朝统治中心长安!整体来看,唐朝在与吐蕃的对战胜负来看,唐朝虽然偶有闪光,但整体来看始终处于劣势,吐蕃在征战中占据了上风。

为何会如此呢?在我们的印象中,唐朝国力强大、军力强盛,不应该被吐蕃战胜才对。但,细数唐朝对吐蕃作战失败的时间,你会发现其中的原因。

唐朝和吐蕃打仗,为什么会败多胜少呢?

要知道,唐朝分为明显的几个时期,分别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中唐以后,唐朝在与吐蕃的争战中,不复初唐和盛唐之勇。在当时,唐朝完全能够全方位压制吐蕃,将吐蕃人牢牢地限制在高原之上。

但中唐之后,唐朝明显不如吐蕃,面对吐蕃的进攻,步步撤退,不得不放弃了西域的大片控制区。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盛唐与中唐之间,爆发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最大的问题在于唐朝的统治中枢始终未能彻底平定下来,内部受到了掣肘,无力集中力量应对外部吐蕃等势力的挑战。当时的唐朝统治者为了缩短平叛时间,大力拉拢反叛者,致使内部各地节度使(藩镇)林立。

这些人在地方完全是土皇帝,不仅经常不服调度,还会与皇帝兵戎相见!也导致了皇帝难以信任武将,为此,唐朝太监们开始成为了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也许是她们)也成为历史是力量最大的太监,比后来明朝的太监更为强大。

唐朝和吐蕃打仗,为什么会败多胜少呢?

曾经有人说,明朝太监力量是历代宦官中力量最大的时期,对此,我不敢苟同,太监力量最大的时代是唐朝。为何呢?唐朝的太监掌握军权,明代的太监们只不过是皇权的附庸,只要皇帝愿意,势力再大的太监,也敌不过皇帝的一道诏书。

除了唐朝朝廷的军权掌握在错误人手中之外,统治中枢的文官们也争斗不止,著名的牛李之争,甚至成为了唐朝后期一个重要的标志事件。这一切的种种都严重消耗了唐朝的力量,之前开拓进取的唐朝,不得不退缩、固守。

如果唐朝能够在安史之乱后,彻底平定天下,相信最多不过二十年,唐朝肯定会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在平定叛乱过程中,一支支天下强军被锻造出来,即使,吐蕃人一时占领了西域的大片地区,也必然无法守住。

只是,这一幕并没有发生,唐朝受困于内部的动荡,再也没有力量西出了。在藩镇的掣肘之下,唐朝甚至连坚守西大门都做不到,时常被吐蕃人侵袭。对此,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整体战的唐朝,只能无奈忍受。

唐朝和吐蕃打仗,为什么会败多胜少呢?

这也导致了吐蕃在这一时期,刷到了众多的战绩,在历史上留下了对唐胜多负少的记录。

感谢各位的关注支持,欢迎点赞、评论与转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