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为何向往“抗大”?因为在这可以完成蜕变

自1942年开始之后的两年,广大抗战军民在敌后根据地的生活,除了梦魇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合适的词语形容了。似乎永远都不会熄灭的大火,到处都有因敌人扫荡而惨死的百姓,还有灾年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饥饿。但其实在当时的敌后根据地,也曾有过让人心驰神往的宁静时光,就像《延安颂》中所写的那样,每一个地方都荡漾着悠扬的歌声。在延安三所名校之一的抗大之中,就是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归宿,在抗大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为何当时无数的年轻人都向往这里?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老人们的经历,应该就可以得到你心中的答案。

在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为何向往“抗大”?因为在这可以完成蜕变

抗大的前身是抗日红军大学,我党在1937年1月进驻延安之后,正式将其命名为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抗大,并且在那之后就开始在全国招收学员。吃住不用花钱,还给每人提供必要的衣物,这样的招生简章就刊登在一些进步文刊上,旁边就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与敌战斗的新闻,在那个吃饱饭都很难的年代,看到一所条件如此优渥的学校,再加上一条条慷慨激昂的喜讯,让无数的热血青年纷纷涌向延安,都想成为抗大的一份子。从招生开始到四期结束,抗大的学员已经从原来的八百余人,涨到了当时的一万余人左右。为了迎合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抗大开始陆续在各个敌后根据地创办分校,致力于培养更多拥有军事素养的可用之才。

在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为何向往“抗大”?因为在这可以完成蜕变

时间来到了1943年春天,日军正排山倒海般对我军根据地进行扫荡,虽然战士们不顾生死与之战斗,可还是很难挡住敌人前进的脚步。就在前线战场如此艰难的时候,时任掷弹筒班班长的任旭东突然接到命令,让他去往河北涉县的抗大六分校进修。由于当时很多的干部都牺牲在了战场上,所以部队不得不找到一些优秀的年轻人,让他们走到一起集中训练。任旭东当时并不想去军校学习,因为他所希望的是拿起枪来继续战斗,但是军人必须要服从命令,所以纵使他心中稍有不愿,但还是背上行囊告别了战友,离开了那战火纷飞的前线。

在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为何向往“抗大”?因为在这可以完成蜕变

任旭东来到了抗大六分校之后,他迫切地想赶紧学一些有用的东西,好让自己赶快回去和战友们一起打鬼子,结果在学校的第一天就让他感到极为失望。那时候任旭东刚刚放下行囊,结果第二天就和学员一起被拉到了山上,干什么呢?去大山开荒,让这个刚到的年轻人心中犯起了嘀咕。军校不教学员们如何行军打仗,却全都赶到了大山上开垦荒地,他怎么都想不懂这到底是为什么,甚至心里都感觉到了窝囊。其实不光黄旭东一个人感到窝囊,一个名叫张晋的第七期学员也同样如此。虽然张晋没有在大山上开荒种地,但却被拉到大山中砍柴砍树。当时的年轻人大多都血气方刚,张晋直接砍了一个碗口那么粗的树,就这么扛着向山下的学校走去。虽然心里当时憋着一股劲,但肩上的重量很快就让他吃了苦头,眼见其他学员都已经回到了学校,而自己却气喘吁吁地停在了半路上,这时候张晋是真心后悔来到了抗大,认为在这里就是受罪来的。

在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为何向往“抗大”?因为在这可以完成蜕变

但其实每一个人来到抗大之后,首先要跨过的坎就是吃劳动的苦,这让不少来到这里的青年畏缩不前,有的人甚至在半路直接躲了起来,怎么都不想跟着部队一起行进。面对此番情景,抗大的教员们还是有办法的,其实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以身作则。身为部队的干部,身为一名党员,他们总是身背肩扛更多更重的东西。那些想要打退堂鼓的青年见首长如此,心里都充满了感动并且大受鼓舞,别人能做到难道自己就不行吗?于是这些青年们再次跟上了队伍,再次走进了光秃秃的大山。一个月左右过去了,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开荒种地,此时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变化,不仅能够徒步进行几十里的山路,还能同时扛着上百斤的粮食,体力和耐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由于在装备和后勤上存在劣势,所以八路军主要还是依靠游击作战,而这就需要战士们拥有极强的耐力,不然根本就没办法与敌人周旋。在得知了开荒种地的更深层原因后,学员们在之后的生活中变得主动了起来,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行动。

在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为何向往“抗大”?因为在这可以完成蜕变

虽然抗大的条件十分艰苦,上课基本上都在户外,有些住房连房顶都没有,不过学员们都是团结起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明白这么做都是为了抗战。到后来,学员们开始了军事战法学习,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教材,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在教员们的心中。除了四项基本技能之外,他们还需要学习毛主席的游击战理论,学习如何指挥兵团进行战斗。每个星期六的晚上有夜课,学习如何在黑暗中识别地形标志,如何辨别正确的方向。由于每天都要尽可能地接受一些晦涩的知识,所以学员们的压力也都是巨大的,他们时不时就会在晚上聚在一起,用唱歌来激励自己继续坚持。

在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为何向往“抗大”?因为在这可以完成蜕变

但随着日军扫荡的频率越来越高,所以根据地中的物资也逐渐消耗殆尽,没有油也没有盐,每天的两小碗饭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根本不够,那时候大多数学员最想要解决的课题,就是如何能让自己能够吃饱。任旭东有时候饿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只能到附近百姓家偷两个柿子,甚至有一次还和其他班的学员撞了个正着,不过那时候都在想填饱肚子,他们也并没有声张此事。不过纸永远是包不住火的,这件事最后还是传进了班长的耳朵里,他们遭到了极为严厉地训斥,然后在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几乎每天都会把这件事拿出来讲一遍,任旭东当时也感到十分羞愧。光是日军对物资的封锁还不够,那一年在河南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灾害,整个太行基本上颗粒无收,在敌占区有很多村子都变成了鬼村,路上经常能看到活活饿死的百姓。

在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为何向往“抗大”?因为在这可以完成蜕变

此时的任旭东差不多马上就要完成学习了,而抗大却安排了一次特殊的毕业测试,学校把所有的学员分成十几支武工队,然后去往敌占区宣传抗战,进而在各个村子建立抗日政权。这样的考试看似十分特别,但他们的前辈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真正来到敌占区之后,任旭东才知道了什么叫人间地狱。那些饱受折磨的百姓眼巴巴地看着你,看到食物就像疯了一样上去争抢,战士们看着他们实在于心不忍,于是总会留出自己的口粮分给灾民,可这也无异于是杯水车薪。

为了能让百姓们吃个饱饭,任旭东和同学们盯上了附近的地主。当时战士们也不能使用武力,只能想办法让他拿一些东西出来救济百姓。可这个人油盐不进,一口咬定自己这个时候也吃不饱饭,但是当地百姓可知道地主把粮食藏在哪里,于是在战士们再三逼问之后,他不得不拿出一些来分给百姓。除了像任旭东这样要给百姓找粮外,还有一些学员需要摸到附近的据点,告诉那些日军和汉奸八路军已经到了。一方面是想给日军一个警告,另一方面就是看还能不能挽救两个陷入黑暗之人。任旭东和同学们在敌占区待了三个多月,在这期间他们还处决了一些十恶不赦的汉奸。老百姓见八路军真的在做实事,所有的心一下就都凝聚过去了,农村政权也就顺理成章地建设完成了。

在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为何向往“抗大”?因为在这可以完成蜕变

在返回抗大的路上,学员们终于知道了为何要进行此次考试,他们知道了抗战短期内是无法结束的,复杂多变的局势,必须要让他们学会如何长期战斗。抗大的学习终于结束了,学员们互相鼓励一定要活下来,然后就被分配到了各支部队中。任旭东在1944年5月,被分配到了太行第七分区基干团九连,成为了一名副连长。刚刚来到部队,他就参加了进攻据点的作战会议,这场会一直开到了深夜,可还是没能定下来具体的作战行动。这个据点工事齐全十分坚固,要怎么样才能将其彻底吃掉呢?由于部队基本都是在晚上行动,所以使用木梯攻坚就不是那么可行,任旭东此时建议说,我们应该对敌人远距离奔袭,因为敌人没有办法做出任何准备,这样就可以先把他们的大门炸了,然后再将其全部歼灭。团长和诸位参谋经过自己研究考量后,认为任旭东的这个方法可行,很快就给出了具体的战斗方案,任旭东被任命为突击队队长,他要率领战友负责炸开大门的任务,可就在为行动紧急训练这段时间,连队中却出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

在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为何向往“抗大”?因为在这可以完成蜕变

由于任旭东是临时分配过来的,所以原来有希望晋升为连长的1排长,这下失去了这个机会,所以他一直都对任旭东心存芥蒂,甚至在后来还放出狠话:你这个没打过仗的学生兵,能不能先登上了战场再说吧。这个排长之所以看不起任旭东,可能更大的原因是因为那个炸门的计划,他认为这样大概率是行不通的。任旭东那时候心里也憋了一肚子火,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绝对不是一个光会说的发面团。

是日深夜,部队准备实施长途奔袭作战,在急行军100里地左右之后,他们来到了据点附近。任旭东即刻带着突击队员准备炸门,可不巧的是被一个巡逻的日军士兵发现了,任旭东此时绝对不让他破坏此次战斗,直接就一刀将其刺死,但这也惊动了据点里的其他敌人,双方瞬间就展开了激烈地战斗。任旭东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去,紧接着一声巨响,大门被炸开了一个口子,他们当即就冲进了据点打到了城墙上,这时候那些大梦初醒的敌人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战士们三下五除二打懵了。紧接着任旭东打出了信号弹,大部队看到后随即就进行了冲锋。这场战斗从深夜0点开始,一直打到当天的下午三点钟,战士们最后还是成功地吃掉了他们,俘虏敌人二百余个,而连队的伤亡只有几个人,从结果上来看,任旭东的这个计划确实没什么问题,他自此也受到了部队全体战士的尊重,也包括战前放狠话的那个排长。

在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为何向往“抗大”?因为在这可以完成蜕变

抗大在之后的8年时间里,至少培养了20余万军政干部,为部队培养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也为之后诸多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普通的战士就是这样在抗大完成了蜕变,要问为什么年轻人都这么向往抗大,在我看来可能就是想要完成蜕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