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这样一则社会新闻:
12日早高峰时期,在北京地铁7号线上,有乘客看到一名女子狠狠地捏了一名七八岁孩子的脸,随后她把孩子的书包往地上一扔,让孩子当众下跪,从湾子站到北京西站,跪了差不多一站地。
这一幕引得同车乘客纷纷侧目,车厢里有人劝阻,女子却回怼说:“我说我的孩子,我想让他干嘛就得干嘛。”
地铁到站后,女子自顾自下车,孩子连忙捡起书包,追着她跑。
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

图源:央广网
央广网、新京报等媒体随后也发表评论,表示“有些家长不仅应该学习何为尊重,更该学学法了”。
儿童心理学家刘勇赫表示,让孩子当众下跪的教育行为已触犯最新法律。
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五条提到,家庭教育应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很显然,在法律面前,“我的孩子,我想打就打”这样的观念再也站不住脚了。那些以教育为名的羞辱孩子的行为,必须得到制止和纠正。
在这一事件的背后,作为家长,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是孩子自尊心的问题。
父母施加在孩子身上的言语羞辱、肢体暴力,只是成年人依仗自身地位对弱小者的“无能狂怒”,并不含有任何的教育成色——哪怕它被冠以爱和责任的名义,本质仍是野蛮粗暴。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敏感、畏缩的个性。
而在公众场合对孩子的大声训斥和羞辱,更是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尊严,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这种心灵的创伤不可小觑。
图源网络
“人前训子,人后教妻”这句老话放到今天来看,不免有些荒谬。
一些家长认为,“小孩子要什么面子,他们还小,什么也不懂”,但实际上,孩子很小的时候,自尊心就已经开始萌芽了,他们比你想象中更要面子。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内心还不如成年人那么强大和成熟,大人不留情面的批评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专家称,两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在意大人的情绪和看法了,会有策略地展示什么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值得称赞的。
尿床后,有的孩子会偷偷在妈妈耳边说,不要告诉别人;
放学时,有的孩子会把爱跟人聊天的爸妈拉走,不想让他们在外人面前揭自己的短。
别看孩子小,他们特别在意身边的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特别是上学之后,他们也需要在同学、老师面前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声誉。
遗憾的是,部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很多因孩子表现不佳而被叫到学校的家长,都喜欢当着老师的面继续数落自己的孩子,或是再向老师告一通孩子在家如何如何的状。
还有的家长喜欢在别的同学家长面前否定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出于无意的谦虚,还是真实的抱怨,都会让孩子伤心从而开始不信任自己的父母。
教育孩子,有时真的不必“大动干戈”,完全可以换一种更温和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作家三毛曾经在文章《胆小鬼》中讲过自己偷钱的故事。
她三年级的时候曾偷过家里柜子上的五块钱,想拿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母亲发现家里钱不见了,很着急。而三毛自己一整天也担惊受怕,没敢去买东西,也没敢跟人讲话。最后忍不住煎熬,又将钱偷偷放了回去。
而在一旁的父亲早就看穿了女儿,但是他并没有揭穿。反而给了她一些零花钱。一周之后还给了她一盒进口的糖果。至此之后,父母也没再提过这事,用善意和温柔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想让孩子知错就改,并不需要用责骂和羞辱的方式。
教育学家韩凤珍曾说:
“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尊重孩子的父母,才能培养真正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