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泾阳县云阳镇红军纪念馆的墙上挂着一张照片,它被人们命名为“三头四臂”,原因是照片上面站着三个人,中间那位是名震四方的贺龙元帅,可是他左右两侧站着的两位将军却是一个少了右胳膊,一个少了左胳膊,而这其中站在贺龙左边的那位就是贺炳炎。

作为贺龙将军的爱将,贺炳炎一生参战无数、对党忠心不移,就连毛主席都亲自特批他不用行军礼。让人不禁疑惑的是,这位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硬骨头”本色的将军,究竟有过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贺炳炎上将)

随父参军,被赞誉为“贺小龙”

其实相较于贺龙爱将这个身份而言,贺炳炎是贺龙儿子这个谣言让他在军中更为人所知。

1913年,贺炳炎出生于河北省松滋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母亲就去世了,自此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刚刚结束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的刘家场,依然保留着落后封建的民风,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不论是贺炳炎还是他的父亲贺学文,都是饱受苦难折磨的广大老百姓的一员。为了活命,贺炳炎跟着父亲从事各种劳作,11岁就在别人家做放牛娃,稍微大一点后又去做篾匠、杀猪匠、就连打铁也曾是他谋生的手段之一。

虽然生活给了贺炳炎很多挫折,可是这个踏着新时代步伐降生的孩子,注定是不平凡的,他非但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脊梁,反而在这不公的世道里始终保有一颗纯粹炽热的心,甚至还有着一身乐于助人、打抱不平的英雄骨气。每当他见到有贫民小孩被人欺负,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不论对方有没有权势地位,他一律挥拳相向,除暴安良,打抱不平。

(年轻时的贺炳炎)

值得注意的是贺炳炎这种少年志气,并非只是来源于后天的磨炼,他的父亲贺学文也对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贺炳炎长到十六岁的时候,心有抱负的贺学文加入了红军的队伍。贺炳炎见状也闹着要参军,当时不少人都觉得他还小,不能当兵,便劝他说:“人还没有马背高,是拿不稳枪的。等长大一些再来吧。”可是贺炳炎说什么都不答应,后来连贺学文都赶过来劝他回家,贺炳炎依旧不死心,赖在征兵处,任凭父亲怎么说他都不走。后来还是贺龙将军见他意志坚定,同意他参军,他才以宣传队员的身份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进入这个新阵营后,贺炳炎父子俩各自忙碌了起来,都在为了解放中国而浴血奋战着。尤其是贺炳炎,虽然小小年纪就上了战场,可是在他脸上却半点未见惧色。

1930年7月的一天,贺龙带领的部队在湖北潜江地区遭到国民党的突袭。将军迅速反应过来,带着人和国军展开火拼,战斗一直从早上打到了中午,双方陷入了白热化的局面。在看出敌人是有意拖延时间,以待援军支持之后,贺龙当机立断要尽快结束战斗。他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他率领着和敌人正面战斗,而另一路则派班长贺炳炎去告知红六师的士兵们,从敌人侧后方进攻。贺炳炎接到任务后大声保证道:“保证完成任务!”

话一说完,贺炳炎就带着士兵们冲了出去。在红六师的配合之下,国民党的防线很快就被撕破了一道口子,此时的国军腹背受敌,很快他们就被打得丢盔弃甲,抛头鼠窜。没过多久,这场浩子口战役就以红军的胜利宣告结束。然而大家还没来得及高兴,就有士兵前来报告说贺炳炎还没回来。贺龙听后一时间也着了急,立刻派人去找他,他心里想着:“这孩子是第一次上战场,别是打了胜仗太高兴,跟着敌人追出去了。”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左一为贺炳炎,左二为贺龙)

原来贺炳炎在送完信后看见大家都在打仗,他一时心痒难耐,就偷偷地混进了正在战斗的队伍里。隐藏在其中,不时的扔个手榴弹、捡过别人的枪来打两发,看到敌人被自己打倒在地,他心里兴奋不已,好战的野性一时之间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恰巧此时冲锋号响了,贺炳炎料想到是一定红六师得手了。果不其然,几十个国民党军从战场上逃了出来,正打算往一旁的芦苇荡里去躲着。贺炳炎立马想到,如果他们真的逃进了芦苇荡,那红军可就在别想找着他们了。根本没想过只有自己一个人的贺炳炎,从大树后面跳了出来,向着这几十个敌军大喊道:“站住,现在立刻放下武器投降,红军绝不为难你们!”刚刚才被红军打得亡命天涯的人,一时间听到“红军”二字哪里有不怕的!一行人呆愣过后就打算放弃抵抗。

然而正当他们准备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国民党军注意到了贺炳炎只有一个人,他立马又把枪举了起来,对准贺炳炎开始射击。可他没想到的是,贺炳炎的动作比他快得多。只见贺炳炎快速把枪抢过来,将他射死,又从腰间抽出一个手榴弹向前扔去,砰的一声响起,几个正在逃跑的国军就被炸死在地。这样一来,剩下的那些人再不敢有任何动作。乖乖地放下武器,站到了下面的泥潭中等待处理。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贺炳炎)

贺炳炎数了数。剩下的俘虏还有47个人,可他只有一个人,要怎么把这些人带回去呢?正当他苦思无法之后,贺龙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他脑海中,他学着贺龙曾经对待战俘的样子,对他们说道:“各位兄弟,咱们都是贫苦老百姓家庭出身,都是吃不上饭才来当兵的,何苦非要杀人性命呢。你们如果信得过我,就跟我一起到红军的部队里去,红军绝对说到做到,一定会优待战俘!”或许是因为害怕,也或许是被贺炳炎的一番话所打动,这47个人全都跟着他回到了红军驻扎的阵营里。

正在搜寻的士兵见贺炳炎不仅安然无恙地回来了,身后居然还带着整整齐齐47个战俘,纷纷感到不可思议。一传十十传百,贺炳炎孤身战斗,擒获数名战俘的事情在军中瞬间传开。而早已等候多时的贺龙在闻讯后也迅速赶来,看着这个初次作战就收获不小的贺炳炎,贺龙心里欣慰不已,拍着贺炳炎的肩膀连声夸到:“好样的,好样的!”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贺龙元帅)

此次之后,贺炳炎在军中风头大盛,而他优秀的作战成果也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决定要好好栽培这个不可多得的苗子。不久后他就被派去军校学习。在这期间,他被任命为洪湖军校的区队长,既要一边学习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另一边也要带着士兵们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

进入6月的时候,洪湖军区的主力部队被派去湘北作战,国民党乘此机会派出川军往洪湖袭来,为了一举歼灭留守的红军,他们兵分三路向洪湖发动进攻。然而此时留守在洪湖的还有鄂西的领导机关,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上级特命贺炳炎带着学员们全体参战。接到命令后,贺炳炎毫不犹豫地站在最前面,领着人与之厮杀。不过此时军校的装备根本不够用,人多枪少,年轻学员们又没有实际的战斗经历,不少人都显得手足无措起来。贺炳炎见状立即把自己的枪给了他们,又迅速跑进厨房抄了一把菜刀,他一手挥舞着菜刀,一手指着敌人,对学员们鼓舞道:“都不要怕,都跟着我冲啊!”

学员们见贺炳炎如此奋不顾身,很快就被带动了起来,跟着他的脚步向着敌人冲去。只见贺炳炎在敌人的包围中左劈右砍,把他们吓得连连倒退,恰如猛龙过江一般,无人敢上前阻拦。乘敌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又立即弯腰捡起地上遗落的枪支,向着敌人射击,不一会儿这些人就都成了他的枪下魂。虽然战斗经验不足,武器装备落后,可是贺炳炎就是带着这帮青涩的年轻人杀出了一条血路,他们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将敌人打得仓皇撤离,成功保卫了鄂西的领带机关,保卫了洪湖军校。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贺炳炎又一次凭着胆识和谋略打败国民党军队,他的英勇事迹随即也在军校引起轰动。上级给予他嘉奖的同时,军校的学员们也称赞他为“贺小龙”,以赞誉他有贺龙将军那样智勇双全的作风。贺炳炎知道后谦虚地说道:“实在不敢当,我不过打了两场仗罢了,哪里就敢用总指挥的名号。总指挥可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以后还会继续跟他学习,为解放中国努力奋斗!”殊不知,正是因为他这种不畏牺牲,敢闯敢拼的性格,才使得贺炳炎在短短两年之内就从一个小小的红军战士一路升任为了政治指导员。也正是当初那个“贺小龙”的名号才有了后来他是贺龙将军儿子的谣传。然而不论是谣言也罢,真实赞誉也罢,这些都足以说明贺炳炎的勇敢无畏,是个为了解放中国可以不惧牺牲的优秀将领!

捍卫“硬骨头”本色,毛主席特批他不用行军礼

新中国共有九位“独臂”将军,这其中就包含贺炳炎。说到他的“独臂”,还得从1933年长征路上说起。

1933年夏,红三军顺利抵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接受改编,不久后就被拆分成红七师和红九师,贺炳炎任红七师二十团团长。半年之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困难重重,既要面对国民党不时地封锁和攻击,又要解决大部队的生存问题。为了改变困境,红军决定部队往贵州方向迁移,寻找新的出路。与此同时,贺炳炎奉命在沿河县一带带着士兵作为先遣部队,前去摸查情况,并尝试建立新的根据地。不久后,这支部队就由团扩大到了师,而贺炳炎在这段时间内职务多次变更,时高时低。然而不论是什么位置,只要上面有命令下来,他一律严格执行,绝无二话。他被人们形容成是部队的救火队长,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里去。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贺炳炎和战士们的合照)

1935年春天,贺炳炎又一次与贺龙有了合作的机会。后坪之战打响,按照原计划化,贺龙先后派出了两个突击部队前去攻下制高点,然而两个部队均是伤亡惨重,未能完成任务。情急之下,贺龙将这一重任交到了贺炳炎的手中。贺炳炎自知这是歼敌的关键,随着贺龙的一声令下,他顶着无数从头顶呼啸而过的子弹冲了出去。期间他被子弹打中,可是他依然坚持往前冲。最后,他带的人都未能和他一起登上制高点,只有他孤身一人突击成功。在我军的掩护下,他缴获了重机枪两挺以及手榴弹若干。为后坪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他多次在敌军的炮火下孤身作战,他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了“孤胆英雄”!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贺炳炎与将士们,前排左三)

国共两党的局势愈加紧张,贺炳炎要参加的战斗也越来越多。1935年11月19日,贺炳炎跟着贺龙带着红二师和红六师从湖南出发,开始长征。部队刚到洞口县瓦堂屋就遭到了国民党的突袭。为了保存主力部队的势力,贺龙先派出红四师与之战斗,然而此前不久才经历过一批大减员的红四师,根本无法抵住敌人的炮火。于是贺炳炎又一次临危受命,带着红五师的士兵们前去支援。

一到战场贺炳炎就立即投入到战斗中,他不顾警卫员的劝阻,坚持以身作则,和战士们一起永远战斗在第一线。为了尽快找到敌人的弱点,他率先从敌军左侧发动进攻,亲自架着一挺机关枪向着国军扫射。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正确的,在贺炳炎的反击下,国军全线崩溃,死伤无数。然而为了打赢这场仗,贺炳炎却失去了他的右臂。

等到他被抬回去之后,贺龙立即让军医贺彪想办法救治。贺彪低头一看,贺炳炎的右臂早已血肉模糊,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还连在一起。疼痛使得贺炳炎只能大口喘气,可是要命的就是他有急性肺气肿,如果治疗不及时,伤口感染,那贺炳炎就真的在劫难逃了。

贺彪提出需要马上实施截肢手术,可是刚刚才经历过一番大战的卫生所哪里有药啊,就连做手术的工具也不齐全。情急之下,贺龙下令部队暂停迁移,临时为贺炳炎搭建手术室,没有工具,那就用木工的钢锯。为了减少贺炳炎的痛苦,贺龙问道:“做手术的时候能给他用点吗啡吗?”贺彪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吗啡用少了没作用,可是用多了对脑子会有影响,甚至有上瘾的可能。”贺龙一时间也犹豫了,正在这时,贺炳炎从昏迷挣扎中醒来,他说道:“我不需要吗啡,您就给我这样做手术吧。”贺龙担心道:“这可不是小伤,你能挺住吗?”“您放心,我能坚持住的,我没那么容易死,我还要跟着您干革命呢!”在贺炳炎的坚持下,贺彪找来一块毛巾塞在他嘴里,又让人把他死死地固定在门板上,简单的消毒后就开始了手术。在钢锯无情地切割下,贺炳炎痛得浑身发抖,满头大汗,想要挣扎可又无法挣脱身后的木板,他将嘴里的毛巾咬碎,硬生生地就那这么抗了过来。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忍痛锯右臂漫画)

手术结束后,考虑到安全问题,贺龙下令部队继续转移,又让一队人轮流抬着贺炳炎行军,他自己不时就会过来探望。贺炳炎一醒来就发现自己右臂空空的袖管,抬眼望着贺龙问道:“老总,您说我还能打仗吗?”贺龙眼含热泪地回答道:“怎么不能,你还有左手呢,只要你站起来,照样还能发号施令,照样还能带着人打仗的!”

在贺龙的鼓励下,手术后仅仅七天,贺炳炎就重新回到了战场。

贺龙被他这种刚毅顽强的精神所打动,还专门将贺炳炎的两块骨头用红绸布包起来,一有机会就对别人说:“看,这就是贺炳炎的骨头,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硬骨头’啊!”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贺炳炎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休息期间,毛主席特意去探望各位将军,当他走到贺炳炎前面时,贺炳炎激动地站了起来,用自己的左手向领导人敬军礼。毛主席立刻将他的手拉下来握住,亲切地说道:“贺炳炎同志,你可是独臂将军,你的这条胳膊可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掉的,你不用向我敬礼,从今后都免掉这份礼吧!”一番话说得贺炳炎感动不已,握着毛主席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毛主席又说道:“你可要好好保重自己,你的这支手现在要上阵杀敌,将来还要用来建设新中国呢!”贺炳炎大声地说道“是,我一定听您的,做好这个独臂将军!”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梁家辉在电影《太行山上》扮演贺炳炎的剧照)

廉洁奉公,家风严谨

新中国成立后,贺炳炎受封为开国上将,后迁往成都军区任职。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1955年,贺龙为贺炳炎授职)

据贺炳炎的儿子贺陵生回忆,小时候成都的房子总是漏水,一下雨,警卫员和妈妈就得拿着盆子到处接水。“当时父亲身体不好,成都军区是有专门拨款给他修新房的,可是他自己不愿意,又把钱送了回去,给部队搞建设。坚持我们一家人住在旧房子里就够了。”

考虑到贺炳炎的良苦用心,军区也不再坚持要给他安置新房。然而成都的冬天多是阴冷潮湿,又没有暖气,贺炳炎的身体自然得不到良好修养。部队上又趁着他不在的时候去家里给他装上了暖气片,可是等贺炳炎回来后还是发了一顿脾气,贺陵生说:“当时他就跟妈妈说,怎么能在他不在的情况下同意军区的安排呢,外头的老百姓都还在受寒受冻的,他这个将军却在屋里吹暖气,这不合规矩。”后来,他又让人把拆下来的暖气片送到医院去了,说要留给有需要的人用。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贺陵生)

贺陵生回忆到虽然父亲是个将军,可是他在家里面却凡事亲力亲为,不论是种菜还是喂猪,都是他一手操办。在成都休养后,贺炳炎又重新干起了当初喂猪的行当,一头猪杀完后,自己只留下猪头和猪肝,其余的都叫人送到军区去给将士们吃。

他为人节俭,从不奢靡浪费,一件棉衣破了补,补了破,到底也没舍得扔,就连他去世那年冬天还穿着呢。他出门不爱坐车,就爱自己走路,一路走一路和人聊天,街边的理发师、售货员都认识他。“有一次毛主席到了成都,他特意坐了辆吉普车去迎接。到门口的时候却被警卫员给拦了下来,以为他是外来人员,不让他进去,直到他从车上下来,警卫员才知道拦错了人。等他走了,那个警卫员还疑惑地很,说‘这军区司令员就只坐吉普车’?”

贺炳炎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待自己的儿女们他也从未有过丝毫放松。孩子们小的时候去读书,他要求每个人都要自己走路去,不许让车来接送,而贺炳炎自己则每个周末都会等他们回来吃饭,有次天太冷了,夫人害怕他等急了,派车出去把孩子们接了回来,可是也只敢让车停在外面,再让孩子们跑回家门,一点也不敢让贺炳炎知道,就怕他说娇惯了孩子们。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贺炳炎与夫人)

贺陵生说:“小的时候父亲经常会去北京开会,但他从来不带我们,无论我们怎么求他他也不答应。”“他常常跟我们说,我是去办公事的,不是去游玩,你们跟着像什么话,以后等你们长大了,有本事了,自己就可以去北京了。”由此可见将军为人之廉洁,对待子女之严格。而他的这种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家风至今还在贺家传承,告诫着后人永志不忘父辈的教诲。

他是独臂将军,以一己之力俘虏47名敌军,47岁病逝20万人冒雨送别

(贺炳炎与妻儿合影)

1960年7月1日,年仅四十七岁的贺炳炎在成都因病去世,这也是开国上将中最早病逝的。四天后的公祭日上,成都二十万人民冒着大雨自发前来送别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奉献了一生的将军。好友余秋里中将扶棺送灵,一路痛哭不已。贺龙将军听闻噩耗后亲笔写下挽联:“卓越功勋传千秋,革命精神永长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