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始于五代,定于辽朝,兴于明朝,废于清朝。
就在清朝末年凌迟快要被废除的时候,却有一个6岁的孩子在九年的时间里,被执行了3000刀。
下令行刑的不是别人,正是清朝末年执掌大权的慈禧太后。
那么问题来了,凌迟这种刑罚是从何而来,为什么发展到了清朝以后可以出现3000刀的恐怖数量。
还有就是这个孩子是谁,他到底和慈禧有着怎样的仇恨?
一切的答案都掩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让我们抽丝剥茧,一步步探求历史的真相。

古代许多皇帝都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好的王朝必须抑制死刑的数量,减少或者废除一些残忍的肉刑。
所谓肉刑也就是采用极端的手段将罪犯杀死,比如车裂、腰斩、凌迟等等。而在所有残忍的肉刑之中,又属凌迟最为残酷。
不过翻开历史典籍,真正意义上的凌迟其实出现得比较晚,第一次凌迟应该发生在五代的东魏。
按照《五代史》记载,东魏权臣高澄被徐州总督杀死。高澄的弟弟高洋为报杀兄之仇,带兵占领徐州并使用“千刀斩”,也就是后来的凌迟,将徐州总督杀死。
不过该刑在当时只是一种私刑,在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都是如此。
比如公元706年,静德王武三思杀害平阳郡王敬晖的时候,武三思下属公报私仇,没有按照斩首执行,而是采用了凌迟的私刑。
图:要被执行凌迟的犯人
到了北宋时期,凌迟这种私刑传入大辽,而且被写入了法典,从此凌迟有了法律依据,成为了正式的肉刑。
不过凌迟发展的最高峰不是辽、宋、金以及元等朝代,而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此时的凌迟已经发展得非常细致,从什么地方下刀,每次割掉多少皮肉已经非常讲究。并且刀数也达到了巅峰,最多可以执行3000多刀。
之所以说明朝时期是凌迟发展的最高峰,是因为明朝的法律非常严苛,之前只有触犯了谋反等大罪的时候才会遭受这种刑罚。
可到了明朝连打骂老师,或者说了藐视皇权的话,都要执行凌迟。
因此到了清朝时期,提倡废除凌迟的声音一直存在。
尤其是康雍乾几位皇帝在位的时候,他们也觉得过于残忍,因此很少使用。可到了清朝末期,由于洪秀全起义,朝廷才重新启用这种刑法。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庐江战役胜利后,清军凌迟处死了180名太平军俘虏。
紧接着奉新战役之后,又有221名俘虏被凌迟。
等到清朝彻底胜利之后,被俘的24位太平军将领也被凌迟处死。其中最为悲壮的就是翼王石达开,整个过程他默然无声。
然而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石达开虽然死了,但他的孩子还在。
那么这个孩子应该怎么办?历史上给出了3个说法。
一是出自清朝学者费行简的狱中被害说。
二是民间传说的成功逃脱并长大成人说。
三是出自骆秉章奏折中凌迟3000刀说。
如今这份奏折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奏折内容如下:
“其子石定忠现年五岁,例应监禁,俟及岁时照例办理。”
意思是说,孩子现在太小,应该按照《大清例律》先监禁,等长大后再凌迟处死。
可是第二年慈禧接见参与剿灭太平军的将领时触景生情,想起太平军差点将清朝推翻,想起曾经的心惊胆战,如坐针毡的痛苦,那真是恨入骨髓。于是下令不用等孩子长大,现在就开始执行凌迟刑罚。
其实说白了,就是胜者为王的心态在作怪。
众所周知,当初石定忠的父亲被定的就是3000刀的凌迟,所以他也是一样,也是3000刀。
不过当时孩子太小,割两刀就疼得晕过去了,连行刑的人都不忍心下手。
四川总督见状于心不忍,于是上奏折为孩子求情,结果直接被慈禧驳回,甚至下旨,但凡有求情者,同罪同罚。
就这样,这个无辜的孩子子受父过,整整割了9年,到了15岁的时候才执行完成,孩子也就此一命呜呼。
虽然凌迟可以起到震慑人心的作用,但真的太过于残忍,因此到了戊戌变法之后,反对的声音再次响起,清朝不得已顺应潮流废除了这个实行了1355年的刑罚,只留下了斩首。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历史上石定忠的结局有三种,而且可信度最高的应该是狱中被害的说法,可凌迟的说法始终是主流。
或许是后人为了烘托他们父子的惨烈,也或许是为了体现慈禧的狠毒。
可不管怎样,按照古代对叛军子嗣的处罚,这个孩子都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
当一切远去之后,那段残酷的历史也最多只是后人的一句感慨,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