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财经翻译官」公共服务建设“补短板”,钱从哪来,花到哪去?

作者:追赶小天才
「财经翻译官」公共服务建设“补短板”,钱从哪来,花到哪去?

“健标准、补短板、提效能”将是公共服务领域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华网 发

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国家发改委等21部门近日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下称《规划》)围绕“七有两保障”,设计了22项指标,为“十四五”时期如何推动我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旭表示,《规划》在释放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同时,也意味着公共服务供给将进入密集的补短板建设期。他强调,和“十三五”期间不同的是,未来的公共服务建设模式将基于新的供给格局,推动公共服务实现从“有”到“优”,从均等化到普惠化,并进一步理清了政府和社会机构等多元供给方的责任边界。

《规划》明确,到2025年,我国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届时,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将基本形成。

强供给,钱从哪来?

翻开42页2万多字的《规划》,一个细节是,提到了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三个核心概念。而在“十三五”期间以至更前,只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

在1月11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表示,这个新变化,一是为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需要;二是为了适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当然,“三个核心概念”的变化也意味着,公共服务供给格局的变化。“以往,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大头。”刘旭分析,按照《规划》,未来基本公共服务将由政府承担主要保障供给数量和质量的责任,引导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补充供给,非基本公共服务则需要政府、社会、公民个人承担。

对于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欧晓理强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正是《规划》中多处体现的原则。

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方面,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当前的公共服务更多地偏向于政府公共产品,具有非营利性、非竞争性,这些属性意味着很难再形成一套有效的商业模式。那么,在顶层设计层面,需要对这些资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让其具有营利的可能。”

记者了解到,《规划》还明确了国有经济参与公共服务的领域和条件,鼓励和引导国有经济以兼并、收购、参股、合作、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服务,拓宽国有经济进入渠道。

补短板成资金投向着力点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投入有保障,地区、城乡、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明显缩小,实现均等享有、便利可及。

欧晓理表示,“健标准、补短板、提效能”将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的软硬件短板和弱项。

刘旭认为,补短板的工作重点将进一步引导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资本的投向。

以广东为例,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广东全省共投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资金 4.6 万亿元,年均增长7.8%。“十四五”期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公共服务补短板被列为了广东公共服务的重点工程,财政资金投入和社会资本引导力度均进一步加大。

《广东省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显示,“十四五”期间,广东将通过转移支付等财政措施,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转移支付资金向人口规模大、支出负担重、自身财力困难的地区倾斜,增强市县托底保障能力;此外,还将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健康、 养老、文化、海洋和其他地方特色产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推动多元业态发展,夯实发展公共服务的经济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规划》在明确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的同时,也提出,各地在基本公共服务增项、提标、扩面的时候,都必须根据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加强事前论证和风险评估。刘旭认为,严格的财力评估将有效避免地方落入“福利陷阱”,叠加多元化的供给格局,将保障未来公共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财经翻译官】 黄浩/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