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艺文丨对称或非对称:北朝壁画墓的观看方式

艺文丨对称或非对称:北朝壁画墓的观看方式

NO.330

January

14.01.2022

墓室壁画的特点之一,在于壁画的主题、配置乃至于整体规划都与墓室空间的样态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墓室壁画的配置方式可以说是观察壁画墓的基本方法。对称或非对称的布局,可作为观察壁画墓的线索。

就中国中古时期的壁画墓来看,对称性布局为其重要特征之一。以山西大同北魏太延元年(435)沙岭壁画墓为例,该墓为墓门朝西的单室墓,以东壁的墓主夫妇图像为中心,左右两壁的布局大致呈对称的状态,如位在甬道两侧的武士。沙岭壁画墓的特点在于将墓主图像安置在墓葬中轴线的顶端,成为主导全局的视觉焦点。这种结合正面像与中轴空间布局所形成的观看方式,称为「中轴视线」,即将墓主夫妇的正面像与墓室空间一体化,既表现出墓主观看丧家,也预设了丧家于墓中设奠时的视线。

艺文丨对称或非对称:北朝壁画墓的观看方式

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平面图

艺文丨对称或非对称:北朝壁画墓的观看方式

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

墓主夫妇图

艺文丨对称或非对称:北朝壁画墓的观看方式

武士图

此与墓葬形制的发展有关。由于东汉时期墓葬流行多室墓,即包含主室、前室、后室、侧室等以象征地下生活的空间,因此没有必要将这些发挥不同功能的壁画,整合成为一套以对称性为主轴的图像系统。不过这种现象在北魏平城时期出现根本的变化。随着单室墓成为墓室的基本布局,壁画也开始呈现清楚的对称性,两者之间可谓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除此之外,北魏平城时期的群体似乎偏好对称性的观看方式,这种现象也可见于墓葬之外的材料。例如国立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北魏太和元年(477)的金铜佛造像,其背光分为三层,最上层中央为宝塔,内有二佛并坐像。宝塔右侧为手持麈尾的维摩诘居士,左侧是文殊菩萨,相互对称。第二层以中央坐佛为中心,两侧为菩萨、天人等。下层则表现出三则佛传故事,以中央诞生佛为中心,右侧为九龙灌水,左侧为摩耶夫人与太子自右胁诞生。这三层分别以二佛并坐、释迦说法、太子时期的释迦为中心,藉由中轴对称的布局,将出自不同经典的图像重新统合并组成新的视觉秩序。由此看来,北魏平城时期壁画墓中对于对称性布局的偏好,除了是因为配合单室墓形制的特点之外,也与当时礼拜、供养佛教造像所培养的视觉习惯相关。

艺文丨对称或非对称:北朝壁画墓的观看方式

北魏太和元年金铜佛背光

这种由单室墓所发展出来的对称性布局,在北朝晚期的壁画墓中发挥的更为彻底。例如在著名的山西太原北齐武平二年(571)徐显秀墓中,北壁中央为墓主夫妇图,东西两壁分别为牛车图与鞍马图,斜长的墓道则绘由人物、鞍马所组成的队伍。壁画的对称性布局由墓室、甬道进而延伸至墓道。不过在著名的北齐武平元年(570)娄叡墓中,墓道两壁的壁画主题虽然相互呼应,均以骑马出行为主体,但是人马行进的方向相反,呈现一进一出的走向,表现出墓主神魂的出游与回归墓中的情境。可知此对称性的大框架亦能适应丧葬功能的需要而有所调整。

艺文丨对称或非对称:北朝壁画墓的观看方式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

艺文丨对称或非对称:北朝壁画墓的观看方式

山西太原徐显秀墓

墓道东壁人物图

有趣的是在山东士族的墓葬中,出现积极尝试打破对称性框架的壁画墓。如山东临朐北齐天保二年(551)崔芬墓虽为单室墓,四壁环绕屏风画,然而屏风画的主题并未呈现均整对称,八幅树下人物图主要配置在东壁与北壁,西壁另有一幅,其间还穿插鞍马图与胡旋舞图。墓主出行图仅位在西壁,东壁未见与之相对应的图像,打破自北魏平城时期以来墓室壁画的对称框架。

艺文丨对称或非对称:北朝壁画墓的观看方式

山东临朐崔芬墓

北壁与西壁

经由上述比较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的结论:与鲜卑族有关的北朝统治集团偏好使用对称性;北方的汉人士族则倾向采用非对称的布局。由此看来,对称与非对称的问题,除了与墓葬形制有关,还牵涉到地域文化以及不同族群的观看方式。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