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为何在其墓碑上刻“建筑师林徽因”?

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一代美女、才女,在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而且,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爱情故事,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即使到了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关注林徽因的话题仍不外是这些。

其实,林徽因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却常常被后人所忽视。实际上,林徽因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她其实还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学家,且是中国建筑学领域的先驱。

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为何在其墓碑上刻“建筑师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人艳如花的林徽因最终没有战胜病魔,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享年51岁。

林徽因逝世后,丈夫梁思成在其墓碑上所刻“建筑师林徽因墓”,这也是对她的一生做了一个理性的诠释。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是进士出身。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堂叔林觉民、林尹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20年4月,16岁的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她爱上了这个将艺术与技术如此完美结合的专业,从而早早地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和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多年的好友。梁启超对长子梁思成寄予厚望,亲自挑选未来的儿媳,在长辈的安排下,这对小儿女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最终开花结果,留下一段千古佳话。现在人们谈到梁思成时会自然想到林徽因,谈到林徽因时也不会落下梁思成。

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为何在其墓碑上刻“建筑师林徽因”?

林徽因与梁思成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一起憧憬未来时,林徽因说她以后准备学习建筑。梁思成当时大感意外,他从未想过看起来文静的林徽因要学盖房子!

梁思成这位近代建筑学巨匠晚年承认,自己最初选择学习建筑,只是为了陪伴林徽因完成理想!

1924年6月,在父辈的建议下,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理由是建筑系的学生每天要画图到很晚,女生晚上回宿舍不方便,林徽因只好注册宾大的美术学院,但她仍选修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1928年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从欧洲蜜月归来后,梁启超为儿子儿媳回国后的工作做了些安排,去东北大学或者清华大学任教。

梁启超建议梁思成去东北,理由是:“那边的事业将来大有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但现在总比不上在北京舒服,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的路上走。”

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为何在其墓碑上刻“建筑师林徽因”?

林徽因设计的东北大学校徽

当时的东北大学正在创办中国第一个建筑系,东北大学怀着极大的热忱邀请梁思成任教授,并早已把聘书寄给梁启超,聘梁思成为建筑系主任,林徽因为教员。

作为建筑系仅有的两位教职人员,梁思成夫妇二人在学校的工作十分繁忙。

当时,东北大学征集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古朴大气被选中。

林徽因设计的校徽整体是一面盾牌,正上方是“东北大学”的四个古体字,东北和大学之间是易经八卦中的艮卦,同样代表东北,下面则是狼和熊对望的白山,寓意东北当时受列强的欺侮,形势危急,白山之下是滔滔黑水。

此后“白山黑水”一直作为东北大学的标志,甚至成为整个东北的关键词。一个柔弱女子设计出如此大气古朴的徽章,不得不令人钦佩。

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为何在其墓碑上刻“建筑师林徽因”?

1924年,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来华的泰戈尔

1931年,梁思成夫妇又回到北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 ,梁思成担任学社的研究部主任,林徽因担任校理。次年,林徽因还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走遍了国内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建筑,历史为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三,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等,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才得以被世界认识,并加以保护。

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他们最终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为何在其墓碑上刻“建筑师林徽因”?

在这漫长的考古研究过程中,林徽因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

林徽因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梁思成为此书写序时特别说明: “内子林徽因在本书上为我分担的工作,除‘绪论’外,自开始至脱稿以后数次的增修删改,在照片之摄制及选择,图版之分配上,我实指不出彼此分工区域,最后更精心校读增减。所以至少说她便是这书一半的著者才对。”

林徽因与梁思成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并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和《住宅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为何在其墓碑上刻“建筑师林徽因”?

晚年金岳霖

近代著名作家李健吾曾这样评价林徽因: “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

2004年6月10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行的“林徽因百年诞辰纪念会”上,女儿梁再冰对母亲的一生如此评价道:

“现在的人提到,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

在林徽因去世后的追悼会上,爱慕林徽因一生而未娶的金岳霖先生,为林徽因写出了一副著名的挽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本文参考自:《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