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虽远必诛不是说说而已,西域小国恃远猖狂,被汉武帝打垮

历史上最有血性的朝代

很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有血性的王朝是汉朝,最没血性的是清朝,

尽管纵观历史汉朝不是最强盛的的朝代,在它之上的有唐朝,尽管清朝不是最弱的朝代,它曾经的强盛也是很多朝代没法比的,但是若论有没有血性,这两个朝代可是占了两个极端。

下面说说为什么这两个国家占着两个极端,先说当年外国列强进攻北京城的时候,很多清朝的民众还给八国联军领路、充当力工运送作战物资,打仗的时候他们站在远处看着外国侵略者攻打自己的国家,已经没有了血性,更没有了热爱国家的情怀,和当年军民一心把金军打怕了的宋朝都差多了。

虽远必诛不是说说而已,西域小国恃远猖狂,被汉武帝打垮

汉朝人的血性自然不必说了,为什么现在的血性男儿自称男子汉或者汉子,这个汉已经成为了血性的代名词,现在中国人在外国人嘴里是汉人或者唐人,中文又叫汉语,这都离不开汉朝当年在国际上的影响。当年匈奴人在边境作乱,大肆在边境的村庄镇甸进行剽掠,

汉朝建立以前中原王朝就饱受其苦,到汉武帝即位倾全国之力对匈奴人进行穷追猛打,直到匈奴人再也没有还手之力,再也不需要把无辜的公主们送往遥远的大漠和亲换取一时的和平了。

虽远必诛不是说说而已,西域小国恃远猖狂,被汉武帝打垮

看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等人年纪轻轻为家国稳定南征北战的的故事时常常会感动,汉家男儿队血性达到了一个历史巅峰。每每想起汉王朝,就会想起一些豪言壮语,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元帝时期的名将陈汤也说过:“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即便再远的敌人冒犯过强大的汉朝也会被诛杀,这是一个大国之民该有的豪情与自信。

大宛成了明犯强汉者

虽远必诛不是说说而已,西域小国恃远猖狂,被汉武帝打垮

大宛是个西域小国,大概位置在中亚锡尔河沿岸,放到今天应该是在乌兹别克斯坦这个国家境内,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比较远了。一提起那个地方大家都会想到那个地方盛产良驹骏马,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都有上好的马匹,还有比较有名的汗血宝马。

虽远必诛不是说说而已,西域小国恃远猖狂,被汉武帝打垮

在西域三十六国中有个小宛,大宛可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大才这么叫的,放到世界地图上恐怕都没一个指甲大,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就曾经到过这里,据他回来时所描述,这个国家有属邑七十多个,人口有几十万。这样的规模并不算大,随便在古代找一个统一的王朝,拿出来个州郡就比它大。这个国家一开始还是比较崇拜强大的汉朝的,后来就有些过分了。

因为马匹引发的战争

大宛是个距离汉朝有相当一段距离的国家,如果它规矩一点,即便不进贡友善一点可能永远不会和汉朝发生冲突,但是它却偏要以自己不强的国力去试汉朝的底线和实力。

虽远必诛不是说说而已,西域小国恃远猖狂,被汉武帝打垮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中亚是个产良驹宝马的地方,大宛有好马,抗疲劳、耐力好、奔跑速度快,汉朝作为一个强国、军事大国必然需要更多的好马与壮骑兵的实力,正赶上那时候汉朝正在和匈奴人打仗,战场面积广,对手强大所以更需要能和匈奴的好马对等的马,这样汉朝的骑兵才能和匈奴人对抗。

汉武帝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前往大宛求购好马,而且还用黄金铸造了一匹金马,汉武帝出手很大方,但是大宛国王不买账,不卖给汉朝,还杀死了使者,将其所带的所有值钱的财物都给抢走了。

虽远必诛不是说说而已,西域小国恃远猖狂,被汉武帝打垮

汉朝本身军事强大,加上当时正是以强势闻名的汉武帝在位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因为使者出去代表一个国家,斩了使者就等于打了国家的脸。汉武帝派李广利统领大军去征讨大宛,只不过因为路途遥远,轮输转运十分艰难,而沿途小国又不予以支援,

李广利只有硬闯,一个一个打硬时杀到大宛,最后兵力不足物资不足李广利不得不撤兵回去。

虽远必诛不是说说而已,西域小国恃远猖狂,被汉武帝打垮

第二次远征汉武帝下定决心必讨伐大宛,这次征讨简直就是第二次漠北之战,汉武帝集结了全国的力量,集结精锐兵马,征集大量民夫支援作战,还从各地征集了几十万头牲畜作为运输所用,声势浩大无国敢挡,西域有些小国全国加一起也没有这支汉军多,它们哪里敢阻拦。

以汉军如此实力只要能抵达大宛,那胜利基本是毫无悬念的,汉军获宝马数千匹得胜而归,尽管这次出征耗费巨大,但是也得到了一本万利的效果,汉朝取得了好马,大宛新立了一个亲汉的国王,从此西域诸国无不折服,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