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一群奇特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只能呆在深宫中,成为封建君王和宫廷的仆役,那就是
宦官
。
古代宫廷中,皇帝、皇后、妃嫔日常起居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应服务和杂役,差不多主要是由宦官提供和承应。

中国皇宫门禁森严,宫廷更是闲人不得越雷池半步,守护一道道宫门的就是宦官。
中国宫廷实际上简单地说是宫女充之、宦者守之,就是女人充实其中,宦官们仿卫、伺候、守护。
中国庞大的皇家是个国和家合而为一的大家族,这个家族所需要的服务比起天下任何豪门巨富自然要更加多得多。
宦官在宫廷中负责照料主人们的生活,其分工自然很细,于是就产生了制度完备的内廷服务机构这就是宦官机构。
宦官机构五花八门,包揽了宫中主人的一应服务。
在明朝,宫中宦官机构是最为发达的,组织完整,职能全面,连以往制造宫廷用具的非宦官机构也归并入宦官机构,由宦官负责。
明朝提供全面服务的宦官机构统称为内府衙门,里面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为此合称为二十四衙门。
二十四衙门里面最出名的就是司礼监,这是总管宫廷二十四衙门的总衙门,司礼监也被称之为
“内廷”
,权力庞大到与内阁分庭抗礼,司礼监掌笔宦官也成为了和内阁首辅大臣同等地位的
“内相”
除了宫廷二十四专职衙门之外,还有三十多个专设机构,从事特种服务。
身材高大壮实的宦官通常被分派去练习抬轿、抬伞、排列仪仗。
皇帝在宫中乘驾出行,都是由这些职为答应、长随的宦官抬着轿子、肩舆稳步而行,其余的则扛着装满弓箭、赏赐珍玩等物的箱子,跟随在御驾后面。
皇帝赐赏给大臣的物品由长随奉旨呈在送;朝廷文武百官、地方官送给皇帝的
表章
、礼物,也是由长随宦官收存。
刻漏房的宦官负责照看时辰,白天在文华殿后值班,每到个时辰,就入宫更换时辰牌;夜晚时则在隆宗门外值班,准点用喊声报时。
宫廷中有一条又一条静寂的长街,街上是澄浆砖和石板铺就的甬道,道上设有路灯,用石做头灯座,每天晚上,由内府供用库的宦官负责添油点灯。
夜晚宫中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宦官负有确保安全、万无失的重任。一旦出现失误,宦官会受到重罚,有的甚至丢掉了性命。
服役于深宫的答应、长随们,一般居住在宫殿周围低矮而简陋的小房舍中。
入夜以后这些奴仆们都要警惕从宫门缝隙中传出的任何亮光,因为古代宫殿基本都是木制品,很容易走水,一旦有走水情况,马上奏报,所有人员便立即投入救火,并由专人飞报皇帝。
宫室中夜晚在大殿室都有值宿的宦官,职在掌印、秉笔、管事;宫内各处也都有值班宦官,等待皇帝入寝,这些宦官散归在各处值班。
寝宫殿的大门一道又一道关闭。负责衣帽的宦官将值宿太监的衣帽用两条带子串在一起,
称为一
把莲,以便有急事时能干净利落,应声到位。
古代皇帝一般把宦官看成自家人,而把地方官和百姓成了外人。
通常情况下,地方官欺负宦官,皇帝一般是偏袒宦官的。
对于皇帝来说,宦官就是自己的人,不尊重宦官,就是不尊重皇帝。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宦官。
皇帝身边如果没有了宦官,就像是没有了拐杖的盲人,不敢挪动一步,也不能挪动一步,甚至于皇帝在自己生活了多少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宫中会迷了路,不知道身在何处。
没有宦官,皇帝就不能生活,衣服也穿不好,饭也吃不踏实,连厕所,皇帝也不知道在哪。
没有人能够代替宦官整日整夜地守护在皇帝身边,随时随地照应,还能提防不测。
孤家寡人的皇帝能把信任和安宁交给谁?妃嫔?宫女?
都不是,只能是宦官,只有宦官才值得他信任。
这种信任不是凭空而来,而基于皇帝的判断,皇帝认为宦官最忠于他,因此皇帝信赖宦官。
对于宦官是皇帝最忠诚的仆人,可以从宋朝一则典故看出来。
冯世宁是宋朝宫廷中服役最长的一位宦官,前前后后在宫廷中60年,忠心耿耿,谨小慎微,照料皇帝无微不至,一切为皇帝着想,从来没有任何闪失,不用为安宁担忧。
有一天深夜,近侍奏报宋哲宗赵煦:扬国公主病情加重了。哲宗很喜欢扬国公主,得知公主病危,打算立即出宫探视,吩咐备好车驾。
内押班冯世宁负责皇帝的安全护卫,马上劝阻皇帝,说夜深时分,恐有不测,执意不让皇帝出宫。
宋哲宗心急如焚,怒气冲冲,一定要出宫探视。君臣就这样争执起来。
宋哲宗刚要发火,转念一想,冯世宁这样做不是为我好吗?是担心深更半夜出宫,会发生不测,这是出于忠诚啊!
哲宗觉得欣慰,脸上的怒容一时便转为笑容。
宦官给皇帝提供全面的货真价实的服务,宦官对皇帝无条件地绝对地忠诚,这种情形在真实生活中是和事实相符的,前提是皇帝和宦官之间有着明确的、稳定的主奴关系。
没有人比宦官更忠实于皇帝;皇后、妃嫔在忠诚上比宦官差得远,尤其是事出突然的关键时期,奋不顾身的宦官能保护毫无防卫能力的皇帝,而弱不禁风的妃嫔们则自顾不暇,根本不可能顾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