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一群奇特的群體,他們大多數隻能呆在深宮中,成為封建君王和宮廷的仆役,那就是
宦官
。
古代宮廷中,皇帝、皇後、妃嫔日常起居生活中所需要的一應服務和雜役,差不多主要是由宦官提供和承應。

中國皇宮門禁森嚴,宮廷更是閑人不得越雷池半步,守護一道道宮門的就是宦官。
中國宮廷實際上簡單地說是宮女充之、宦者守之,就是女人充實其中,宦官們仿衛、伺候、守護。
中國龐大的皇家是個國和家合而為一的大家族,這個家族所需要的服務比起天下任何豪門巨富自然要更加多得多。
宦官在宮廷中負責照料主人們的生活,其分工自然很細,于是就産生了制度完備的内廷服務機構這就是宦官機構。
宦官機構五花八門,包攬了宮中主人的一應服務。
在明朝,宮中宦官機構是最為發達的,組織完整,職能全面,連以往制造宮廷用具的非宦官機構也歸并入宦官機構,由宦官負責。
明朝提供全面服務的宦官機構統稱為内府衙門,裡面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為此合稱為二十四衙門。
二十四衙門裡面最出名的就是司禮監,這是總管宮廷二十四衙門的總衙門,司禮監也被稱之為
“内廷”
,權力龐大到與内閣分庭抗禮,司禮監掌筆宦官也成為了和内閣首輔大臣同等地位的
“内相”
除了宮廷二十四專職衙門之外,還有三十多個專設機構,從事特種服務。
身材高大壯實的宦官通常被分派去練習擡轎、擡傘、排列儀仗。
皇帝在宮中乘駕出行,都是由這些職為答應、長随的宦官擡着轎子、肩輿穩步而行,其餘的則扛着裝滿弓箭、賞賜珍玩等物的箱子,跟随在禦駕後面。
皇帝賜賞給大臣的物品由長随奉旨呈在送;朝廷文武百官、地方官送給皇帝的
表章
、禮物,也是由長随宦官收存。
刻漏房的宦官負責照看時辰,白天在文華殿後值班,每到個時辰,就入宮更換時辰牌;夜晚時則在隆宗門外值班,準點用喊聲報時。
宮廷中有一條又一條靜寂的長街,街上是澄漿磚和石闆鋪就的甬道,道上設有路燈,用石做頭燈座,每天晚上,由内府供用庫的宦官負責添油點燈。
夜晚宮中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宦官負有確定安全、萬無失的重任。一旦出現失誤,宦官會受到重罰,有的甚至丢掉了性命。
服役于深宮的答應、長随們,一般居住在宮殿周圍低矮而簡陋的小房舍中。
入夜以後這些奴仆們都要警惕從宮門縫隙中傳出的任何亮光,因為古代宮殿基本都是木制品,很容易走水,一旦有走水情況,馬上奏報,所有人員便立即投入救火,并由專人飛報皇帝。
宮室中夜晚在大殿室都有值宿的宦官,職在掌印、秉筆、管事;宮内各處也都有值班宦官,等待皇帝入寝,這些宦官散歸在各處值班。
寝宮殿的大門一道又一道關閉。負責衣帽的宦官将值宿太監的衣帽用兩條帶子串在一起,
稱為一
把蓮,以便有急事時能幹淨利落,應聲到位。
古代皇帝一般把宦官看成自家人,而把地方官和百姓成了外人。
通常情況下,地方官欺負宦官,皇帝一般是偏袒宦官的。
對于皇帝來說,宦官就是自己的人,不尊重宦官,就是不尊重皇帝。
中國曆朝曆代的皇帝都需要宦官。
皇帝身邊如果沒有了宦官,就像是沒有了拐杖的盲人,不敢挪動一步,也不能挪動一步,甚至于皇帝在自己生活了多少年、十幾年、幾十年的宮中會迷了路,不知道身在何處。
沒有宦官,皇帝就不能生活,衣服也穿不好,飯也吃不踏實,連廁所,皇帝也不知道在哪。
沒有人能夠代替宦官整日整夜地守護在皇帝身邊,随時随地照應,還能提防不測。
孤家寡人的皇帝能把信任和安甯交給誰?妃嫔?宮女?
都不是,隻能是宦官,隻有宦官才值得他信任。
這種信任不是憑空而來,而基于皇帝的判斷,皇帝認為宦官最忠于他,是以皇帝信賴宦官。
對于宦官是皇帝最忠誠的仆人,可以從宋朝一則典故看出來。
馮世甯是宋朝宮廷中服役最長的一位宦官,前前後後在宮廷中60年,忠心耿耿,謹小慎微,照料皇帝無微不至,一切為皇帝着想,從來沒有任何閃失,不用為安甯擔憂。
有一天深夜,近侍奏報宋哲宗趙煦:揚國公主病情加重了。哲宗很喜歡揚國公主,得知公主病危,打算立即出宮探視,吩咐備好車駕。
内押班馮世甯負責皇帝的安全護衛,馬上勸阻皇帝,說夜深時分,恐有不測,執意不讓皇帝出宮。
宋哲宗心急如焚,怒氣沖沖,一定要出宮探視。君臣就這樣争執起來。
宋哲宗剛要發火,轉念一想,馮世甯這樣做不是為我好嗎?是擔心深更半夜出宮,會發生不測,這是出于忠誠啊!
哲宗覺得欣慰,臉上的怒容一時便轉為笑容。
宦官給皇帝提供全面的貨真價實的服務,宦官對皇帝無條件地絕對地忠誠,這種情形在真實生活中是和事實相符的,前提是皇帝和宦官之間有着明确的、穩定的主奴關系。
沒有人比宦官更忠實于皇帝;皇後、妃嫔在忠誠上比宦官差得遠,尤其是事出突然的關鍵時期,奮不顧身的宦官能保護毫無防衛能力的皇帝,而弱不禁風的妃嫔們則自顧不暇,根本不可能顧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