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小說《水浒傳》中,我們常常看到一段描述“身不滿五尺”,這是描述武松的哥哥武大郎身形的語句。我們都知道,武松身長八尺,為人威猛,孔武有力,他的哥哥卻是一個十足的矮小之人,這中的差别時常引人發笑。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并沒有我們現今這種身高計量方式。文史記載中的“身長八尺”也讓人摸不清是多高,在三國時期的關羽,據《三國志》記載,“身長九尺,面如重棗。”,那為什麼會說關羽放在現今實際上比姚明還高呢?這就要一把已經出土的漢朝尺子來給出答案了。

在遠古時期,我們的先輩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研究出了“尺”的概念,也就是度量衡之中的“度”。根據《呂氏春秋·季夏紀·古樂篇》記載,古人們憑借名為“黃鐘”的樂器的樂律音頻來确立長度,進而有了“樂尺”和“律尺”一說。
在周朝開始,出現了比較明确的長度機關。根據《漢書·律曆志》記載,周朝設立有“分、寸、尺、丈、引”這五個長度機關,并且“度長短者,不失毫厘。”,每十進一位,對長度的精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然而,盡管在周朝有着明确的機關劃分,但是随着朝代的更疊,不同的朝代對于尺、丈這些機關本身的長度有了不同的劃分。比如周朝的時候,一尺等于現今的19.91厘米,但是到了唐代,一尺變為等于30.7厘米了。
我們常常說“八尺男兒”,那麼如果是周朝,這形容的是一名身高一米六不到的男子;而到了唐代,則是一名身高兩米四的大漢。這其中的差距是非常大了,甚至有些懸殊。
在20世紀,我國在洛陽的一處漢墓裡進行開采。其中一名考古隊員發現了一把東漢末期的古代尺子。這是出自永康元年(167年)東漢恒帝時代的尺子,全身由獸骨制作而成,非常精細,并且有着非常清晰的刻度。
根據測量,這一根骨尺有着23.7厘米的長度,這就說明了在東漢末年時期,一尺長度就為23.7厘米左右。在後續又發現了一根出自三國時期的骨尺,這根骨尺竟然有着24.2裡面的長度。這不僅僅是一份非常具有曆史意義的漢代文物,也是讓我們對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人物更詳細了解的一把鑰匙。
關羽在後世被人們尊稱為武聖,“溫酒斬華雄”、“千裡走單騎”等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讓人們對關二爺可謂是崇敬至極。甚至在宋明清年代一度被皇室尊為信仰,作為忠義的化身,在民間也有非常多的人信奉關羽。
那麼關羽這等傳奇人物,究竟有多高呢?我們在《三國》中已經對他的相貌十分熟悉,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長髯飄飄,可謂是一表人才威風堂堂的一代武将。
而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關羽身長超過了九尺,骨尺說明了三國時期一尺約為24.2厘米,那麼不止九尺的關羽放到今天,實際上有超過兩米二的身高。這等身材比起那些著名的籃球運動員被也不差多少,如若算是一身力量可能還會猶有過之。倘若考慮到曆史遺留下來的誤差,那麼關羽的身高可能會超過姚明,至少也是一肩平齊,武聖關羽不愧是武聖。
兩米二的關羽在現今社會裡已經屬于“巨人”了,可以想象在古時候手提青龍偃月刀的他在沖鋒起來的時候,可真的是無人可擋,勇猛過人。這也幸虧是漢代骨尺的發現,不然關羽的身高可能會一直是個謎,讓人無法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