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邦明知吕雉凶狠手辣,为何死前未采取措施保护戚姬母子?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薨逝,可就在刘邦死后不久,吕雉吕太后便开始了清除“敌党”的行动。

首先倒霉的就是刘邦生前的宠妃戚姬母子:

赵王刘如意被鸩杀,而其母戚夫人则更惨,被做成了“人彘”

“人彘”是酷刑,戚夫人死于此刑之下,着实可怜,也正因此,吕彘吕太后千百年以来一直为民间所诟病。

那么,我们把时间往前推,看看刘邦死前到底有没有做些什么来保护戚姬母子呢?

在笔者看来,刘邦死前确实采取了些措施保护戚夫人,但事后看,他还不如不保护!

刘邦明知吕雉凶狠手辣,为何死前未采取措施保护戚姬母子?

很多人都以为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就算吕雉人老珠黄,刘邦也不应嫌弃她,而想着“废长立幼”。

而事实上,刘邦的原配并不是吕雉,而是他在沛县认识的一个“酒吧女”曹氏。刘邦经常去曹氏那喝酒鬼混,还欠账不还。曹氏一生气,你小子不给钱不是,那就“肉偿”吧?于是,曹氏一怒之下,把刘邦给“开了”。这一开不咬紧,刘邦倒是没事,曹氏竟然有了身孕,诞下了刘邦的长子刘肥。

刘邦和曹氏打得火热,可不久后,刘邦就有点看不上这个“酒吧女”了,迟迟不肯把她“明媒正娶”过来。曹氏虽然先给刘邦“产子”,理应成为原配,可却被吕雉横插一杠子

——或许,在曹氏看来,如果刘邦不取吕雉,自己抱上娃去他家“认亲”,刘邦这个“渣男”就是自己的了,这原配之位必定是她的了。

吕雉的身世也不显赫,充其量也就是个地主的女儿。

当时,吕公(吕雉父亲)为避战乱逃到沛县县令家里。这个沛县县令已经有了妻室,见吕雉长得标致,就想“老牛吃嫩草”,纳个妾。吕公一把年纪,多少有点家产,就不是很乐意女儿屈就这样一个半大老头,于是他急中生智,在一次宴会上相中了四十多岁的泗水亭长刘邦。当然,为了安抚县令,他扯谎说自己会相面,刘邦样貌奇特“有贵气”云云。

刘邦本就是个渣男,早和曹氏好上了,现在又有一个大美女揽入怀中,不要白不要,是不是?

结果,吕氏却成了刘邦的“正妻”,你说气人不?

其实,无论曹氏也好,吕雉也罢,都没有接下来的这个女人——定陶戚姬身份高贵。

民间传说以为,戚姬是一个花农的女儿,但从戚姬能哥善舞,且“能诗擅赋”来看,这都不是一个农家子女所为。

根据出土的汉代文物《戚伯著碑》,戚夫人一族本是姬姓周王室的后裔,因卫国孙林父受封于戚邑而得姓戚氏。戚夫人家族因对汉朝有功劳而成为汉王室的亲属,戚夫人的父亲戚鳃本是秦朝将领。

如此说来,这三个女子之中,戚姬的身份最为尊贵,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曹氏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戚夫人却一定要刘邦立儿子刘如意为“皇太子”的根本原因了。

或许,在她看来,这个出身低微的吕雉不配!

刘邦明知吕雉凶狠手辣,为何死前未采取措施保护戚姬母子?

另一方面,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对吕雉母子的所做所为,也使得吕雉的性格变得刚强而暴戾。

前205年,刘邦惨败于彭城之战,被楚军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但天不亡汉,就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老天爷竟然刮起了大风:

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杨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资治通鉴·汉纪一》

可刘邦还没跑出有多远,就有消息说楚军要追上来了。

在逃跑的过程中,刘邦碰到了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就把他俩一起放到车上,“载以行”。可不久听说楚兵马上就要追上,刘邦急了,直接把这俩孩子从车上推了下去,“推堕二子车下”。你说这刘邦哪里有个父亲的样子?虎毒还不识子呢?

万幸萧何就在旁边,赶紧把这俩孩子给拉上来,刘邦不愿意又把他俩推下去,“如是再三”。萧何也急了:

虽然现在很危急,但你也不能把孩子给推下去呀!

刘邦无奈,只得让孩子再上来。但孩子有重量,刘邦的车跑不快,只能“徐行”,这又惹火了刘邦,“欲斩之十馀”。多亏萧何保护,这俩孩子才终究捡回来一条命

——或许是这个缘由,吕雉后来对萧何非常信任。

孩子是安全了,孩子妈——吕雉却倒了霉。

是时,刘邦的舍人审食其帮着刘邦的父亲和吕雉等家人一同寻找刘邦,刘邦没找着,却被楚军得了便宜,他们成了项羽的人质

——审食其这哥们命也不错,后来被吕雉给“幸”了,封为辟阳候。

两年后(前203年),楚汉两军在荥阳一线对峙。期间,项羽准备了一个“大案板”,把刘邦的爹放在上面,“欲烹之”,转而对刘邦说:

你要是不赶快投降,我就把你爹给烹了!

刘邦就说:“我和你一块受命于楚怀王,互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把你爹给烹了,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项羽一听就怒了,“欲烹之”,后来在叔伯项伯的劝说下这才作罢。

事后,吕雉就琢磨,“你爷爷的 ,要是项羽把我也烹了,你是不是也要分一杯羹?”

……

这些残酷的事实使得吕雉明白,刘邦这人靠不住,不能指望,凡事都得靠自己,自己解决才好。

而一个女人一旦下定决心单干,她往往要比男人还要心狠手辣,因为不这样做,她就难以服人!

是以,吕雉后面对戚夫人用上了“人彘”这种“狠毒”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

刘邦明知吕雉凶狠手辣,为何死前未采取措施保护戚姬母子?

那么,针对自己妻子的心理变化,刘邦就没点感觉吗?

当然有,不过刘邦也喜欢装糊涂,毕竟,在很多事情上,自己不好出手时,吕雉出手正和心意,比如韩信之死就是个实例。

刘邦早就看韩信不顺眼,还抓过他一次。但韩信口才好,说你这是“狡兔死,走狗烹”,你这是要杀功臣啊!你要是把我杀了,你的这些功臣们还不个个自危。

刘邦一琢磨,是这么个理,就只是把韩信贬为淮阴侯了事。每次他对韩信一起杀念,就觉得棘手。

哎~,巧了,偏偏最后吕雉出手把韩信给解决了,都没用他出面,以后大家要骂就骂我媳妇好了,呵呵,这主意真不错。

于是,对于吕雉的弄权,刘邦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她是我媳妇,有啥好怕的?

刘邦明知吕雉凶狠手辣,为何死前未采取措施保护戚姬母子?

不过对于戚姬母子,刘邦还是采取了些保护措施。

首先,刘邦曾两次在朝堂上提出“废长立幼”,希望把戚姬之子刘如意立为太子。

或许,在刘邦的思想里,把刘如意立为太子,并且让其将来登基当皇帝,是确保戚姬母子安全的最佳方案。

而事实上,这就是一个损招!

由于吕后跟随刘邦多年,吕氏不仅宗族势力庞大(吕氏的两个哥哥也身居大将军之位,妹夫樊哙也是朝中重臣),还获得了诸如丞相萧何等重臣的支持。

反观戚姬母子,则在朝中未获多少势力支持——“母以子贵”,戚姬为儿子谋求太子之位没有错,但你不能光盯着刘邦使劲,朝中大臣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如此情况下,刘邦还这么做,无疑是在给大汉“埋雷”!一旦将来刘邦薨逝,吕雉岂会善罢甘休?她必定会兴风作浪,再度夺权,从而铸成祸患,到时死的可就不止戚姬母子二人了。从吕雉的性格看,这几乎就是必然。

所以,即便刘如意被立太子,甚至以后嗣位登基,都没有什么大作用使其免于祸患。

相反,刘邦这样做反而加剧了戚姬吕雉之间的矛盾,把双方都推向了死角。

说白了,他还不如不提地好。

最终,这两次提议均被大臣们否决。

刘邦明知吕雉凶狠手辣,为何死前未采取措施保护戚姬母子?

其次,刘邦进行了一定的人事安排。

要确保戚姬母子的安全,最好是能给他找个信得过的大臣辅佐。

为此,刘邦曾经征求过符玺御史I的意见,后者给刘邦推荐了御史大夫周昌。

周昌,沛郡人,秦时为泗水卒史。在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周昌这个人有点“口吃”,但却“耿直敢言”。

于是,刘邦便任命周昌担任“赵相”以辅佐赵王刘如意,并随他一起前往“赵地”。

周昌确实对于保护刘如意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刘邦死后,吕后曾经“诏令”刘如意进长安,以对其进行诛杀,但却受到了周昌的阻挠。

(吕后)遣使召赵王如意。使者三反,赵相周昌谓使者曰:“高第属臣赵王,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资治通鉴·汉纪四》

防得了一时,防不了一世。显然,单凭一个周昌并不能阻碍吕后的行动。

很快,吕后就以“回京述职”为由将周昌调回长安,后再将赵王刘如意接来诛杀了事。

由上可知,这项人事安排确实起了作用,但一个周昌明显不够,刘邦还是应该多安排些大臣才行吧?

最后,刘邦死前扫了一次雷,但未成功。

前195年,刘邦“病甚”,有人却告发舞阳候樊哙:

党于吕氏,即一日上晏驾,欲以兵诛赵王如意之属。

樊哙和吕氏(暗指吕后)结党,准备等您驾鹤西游以后,诛杀赵王刘如意等人

——樊哙是刘邦的肱骨之臣,曾在“鸿门宴”中救过刘邦。其妻吕须又是吕后的妹妹,自然是吕后的同党了。

刘邦一听,有人要杀自己儿子,勃然大怒,跟曲逆候陈平谋划好后,“诏令”绛候周勃和陈平一起去军营中斩杀樊哙。

陈平很聪明,考虑到樊哙与刘邦“亦亲亦友亦臣”,关系太过紧密,刘邦可能就是一时脑热,就留了个心眼,没杀樊哙,而是押他回长安交给刘邦自己处理。不料,半路上却传出了刘邦驾崩的消息,于是,陈平“畏吕须谗之于太后”,赶紧派人回去通知吕后,说自己并没有杀樊哙,这才免了一场劫难。

是的,没错,刘邦没能把“樊哙”这个雷扫了,就突然薨逝了,是日为前195年6月1日。

刘邦明知吕雉凶狠手辣,为何死前未采取措施保护戚姬母子?

综上所述,虽然刘邦采取了一些措施保护戚姬母子,但显然他并没有竭尽全力,比如刘邦要立刘如意为太子,却仅限于朝堂之上讨论,其他诸如拉拢大臣的事一个没做;他要大臣辅佐刘如意,却只安排一了一个周昌……要么你就帮到底,要么你就完全不帮,你这个样子不尽心算是怎么回事呢?

——笔者揣测刘邦之所以没有竭尽全力,大概率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意识到吕后的手段吧?毕竟,他也是第一次当皇帝。

讲真,刘邦还不如不立刘如意,直接将他们母子俩送往“赵地”, 和吕后分开的好。这样“天高皇帝远”,戚姬母子可能会安全很多。

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资治通鉴》

(网图、侵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