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个特殊癖好,让明朝太监权倾朝野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在位期间知人善用,内阁大臣有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三杨”,还有夏元吉和蹇义这些良臣的辅佐。重视整顿官场的风气,使贪污之风得到收敛。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发展经济,减免税赋,国家国泰民安。和他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创造出了一个媲美文景之治的盛世,史称仁宣之治。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个特殊癖好,让明朝太监权倾朝野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更何况是九五之尊的皇上,朱瞻基有一个特殊的癖好,就是喜欢斗蛐蛐儿。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斗个蛐蛐,不会影响国家的发展。但是皇上一喜欢斗蛐蛐儿就麻烦了。皇上最好是没有任何爱好,只专注国家大事,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当时朝中很多喜欢拍马屁的人,投其所好,从民间收集无数的蛐蛐去进贡给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个特殊癖好,让明朝太监权倾朝野

当时朱瞻基喜欢斗蛐蛐到什么程度呢,野史>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宣宗皇帝喜欢斗蛐蛐,向江南索取上品的蛐蛐。当时江苏吴县枫桥有个粮长,接到郡守的公文,为皇上寻找最好的蛐蛐,就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精力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个集市上发现了一个品质非常好的蛐蛐,为了得到他,他拿自己骑的马去交换,可见这个蛐蛐有多么珍贵。

然后就把蛐蛐装罐子里了,自己就去向自己上司汇报。他把蛐蛐放在家里,粮长的娘子比较好奇,自己的相公拿一匹马换了一个蛐蛐。这蛐蛐有什么特殊,我看一下吧,就把这罐子掀开来看。没想到一掀开盖子这蛐蛐就蹦出来了,被他们家养的鸡就把他吃了。结果粮长的娘子就吓坏了,自己相公拿一匹马换了蛐蛐,让我给弄没了。太对不起自己相公了,就上吊自杀了,粮长一回来看到蛐蛐被吃,自己的娘子死了。蛐蛐也没了,没法跟上司交差,自己也上吊自杀了。所以上有号者下必甚焉,造成粮长这家的悲剧。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个特殊癖好,让明朝太监权倾朝野

还有就是蒲松龄的《聊斋》里面写了一篇《促织》来讽刺朱瞻基斗蛐蛐,讲了华阴县有个县官,献了一只蛐蛐给上级,这只蛐蛐勇敢善斗,结果上司经常责令县官上供给他。县官又层层下派,就摊派到各乡里正。有个叫成名的人,被狡猾的小吏摊派了里正的活。如果交不上蛐蛐,就得用钱赔偿,他差不多把家里的钱给赔光了,这年又要征收蛐蛐了。没办法了只能自己去寻找蛐蛐了,后来就去求神,在神灵的指引下找到了一只健壮的蛐蛐,成名把他捉回家,非常周到的照顾蛐蛐。

成名有个儿子,看他爹不在家,就好奇地打开来看,结果蛐蛐跳出来了,等捉到他的时候蛐蛐奄奄一息,不久就死去了。成名儿子感到害怕,就跑出去了,后来成名在井里找到他儿子的尸体。准备埋葬但是发现有一丝气息,就带回家照顾,在天明的时候听到蛐蛐叫,就去找这只蛐蛐,终于捉到但是这只蛐蛐比较瘦小,但总算可以交差了。村里有个多事的人,他有一只蛐蛐,和别人斗蛐蛐没有败过。后来他找上成名说要和他的蛐蛐斗一斗,结果这个人的蛐蛐被成名的蛐蛐咬脖而死,成名大惊。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个特殊癖好,让明朝太监权倾朝野

成名就把这只蛐蛐献给了县官,县官对成名的蛐蛐产生了质疑,但成名说他非常好斗。县官试着与他的蛐蛐斗一斗,结果确实是只上品的蛐蛐,县官就把蛐蛐献给巡抚。巡抚又献给皇上,在皇宫这只蛐蛐斗败所有进贡的蛐蛐,皇上就赏赐了巡抚,巡抚赏县令。县令高兴吩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巡抚也赏赐成名,成名就成了富翁,他儿子也醒过来了。因此成名因为蛐蛐而飞黄腾达。

上面的例子说明了斗蛐蛐的风气比较盛行,皇上一个人斗蛐蛐斗不过来,皇上身边的太监就陪着皇上玩。当时在宫里,太监斗蛐蛐这种场面比比皆是,太监先一决高下,再拿着斗赢了的蛐蛐跟皇上斗。当时的文官们非常不满意,皇上应该是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的。奏章首先要送到内阁,内阁大学士的成员进行票拟,给一个初步的意见。之后交给皇帝批阅,皇上对奏章是同意内阁成员给出的意见,还是有自己的意见要给出答复,这个就叫批红。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个特殊癖好,让明朝太监权倾朝野

现在皇上都没时间批红,官员就开始给皇上书,皇上觉得自己不能不批红。但是批红耽误自己斗蛐蛐,于是就找人代替自己批红,皇上于是就看中自己身边的太监,只有他们替我批红自己才放心。本来太监在明朝建国的时候,朱元璋就防着太监,元朝就有太监作乱的事,所以朱元璋在宫中立下三尺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敢干预政事者斩。太监不能干预政事,甚至太监不能读书识字。

后来明宣宗朱瞻基设立内书房,教太监读书识字,打破太祖祖训。本来经过明成祖的大力培养,太监就掌握了以朝廷暴力为后盾,集监视、抓捕、司法于一身的东厂。权力就很大了,现在宣宗教太监读书,太监就集文武权力于一身,一时之间是权倾朝野。但是权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把双刃剑,尝到好处的太监们已经是欲罢不能。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个特殊癖好,让明朝太监权倾朝野

所以自宣宗皇帝以后,明帝国不断上演太监弄权的画面,导致明帝国经常出现内斗的局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