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些小天使“起跑”有些慢,“作业治疗”帮他们重返正轨

作者:阿克苏市零距离

极目新闻记者 李曼英

通讯员 温红蕾黄洁莹

“这个是圣女果,说对了,真棒,给你!”“哇,你投的篮球进球框了,你越来越厉害了!”“来,我们今天用右手抓积木,搭一个火车好不好?”……1月12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医学科内,工作人员正在教患儿们完成特殊的“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是什么?与校园里学生们的作业又有何区别?连日来,极目新闻记者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医学科了解到,“作业治疗”主要是通过轻松有趣的游戏,有针对性地帮助有需要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关节障碍、外伤、认知心理障碍、发育障碍等疾病的患儿,最终目的是帮助患儿们生活自理、重返社会。每一年,都有不少患儿通过这种治疗方式,让身体和心理功能得到改善。

每天“作业”治疗,偏瘫男童右手功能好转

2岁的童童(化名)家住武昌,半岁的时候,父母发现他右手没有左手灵活。一开始,他们以为童童是个“左撇子”,还调侃习惯用左手的孩子聪明,没有特别在意。

这些小天使“起跑”有些慢,“作业治疗”帮他们重返正轨

让童童父母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这种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童童的右手越来越僵硬。生活里,童童很少主动使用右手,即使偶尔使用右手抓握东西,也显得异常吃力,就连面部表情也会显得扭曲。去年,父母带着童童前往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医学科就诊。接诊医生详细问询并安排检查后判断,童童是因出生缺氧导致的右侧偏瘫。

“那不就是个残疾人,我儿子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啊?”童童母亲一下子慌了神。康复医生告诉童童父母,通过“作业治疗”可以尽量提升童童的肢体能力。

进行“作业治疗”时,康复医生让童童握竹筒、堆积木,训练他的右手抓握能力。有了一定进展后,又指导他捏珠子,让他的右手手指能够完成更精细的动作。童童妈妈全程陪同,在医院里跟着医生学,回家了带童童继续练习。日复一日,如今童童的右手已经可以轻松握住积木,用小手指捏珠子也不再困难。

下一步,医生们将结合童童的实际情况为他设计“新游戏”,让他能尽快赶上同龄孩子的进度,以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

寓教于乐,这些个性化的“作业”兼具趣味

1月12日,极目新闻记者在该院儿童康复医学科看到,有不少来接受“作业治疗”的患儿。他们在康复医生指导下,投篮、堆积木、看图识物……据介绍,就算是玩同一个项目,不同患儿的针对性也不同。比如堆积木,有的患儿是练习抓握能力,有的则要改善对立体空间的感知能力。

“孩子天性爱玩,理解能力和耐心也有限,要让他们完成训练,必须做到寓教于乐,让这个过程有趣起来,他们才容易接受。”儿童康复医学科主管技师罗娜介绍。医生们会根据每个患儿不同的病情、个性,为他们选择不同的“作业治疗”方案,把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和操作变成一个个游戏,并且将这些“小作业”分发给患儿和家长,医院、家庭一起努力,帮助患儿们回归正常生活。

据了解,“作业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让患儿能够生活自理、重返社会。先通过提高他们的肢体能力,让他们能够自理生活,比如更衣、洗漱、书写等。借助游戏、集体活动的方式,也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融入集体,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

“再有趣的游戏,要反反复复地做,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非常需要家长们的配合,能够不打折扣地完成每项‘小作业’。”罗娜表示,有不少家长,一看到孩子哭闹就很心疼,立马停止训练或者减弱训练强度,“作业一打折,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治疗效果打折,更糟的是很可能错过患儿的最佳训练调整时机,留下终身遗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