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至爱书 |《笑》by昂利·柏格森

作者:云也退·莫不归
至爱书 |《笑》by昂利·柏格森
至爱书 |《笑》by昂利·柏格森

那个人用左手扳着我左手的手掌,扳到四指冲地,右臂攥拳回收,用四根连着手掌的指骨对准了我,我看到,那些指骨连接处尖锐的膨突此时已经发白了。骨头在皮肤下面左右滑动了一下,如同猛兽磨了一轮牙,然后,像是被弹簧猛地弹出一样,他的拳头连续击出,打中我的手背。

大脑第一时间告诉我,这是痛,相当的痛。那小子还没完,他把我有点麻木的手掌握在自己手里——勉强可以握牢,像卷一束筷子一样来回卷动,骨头互相挤在一起,发出咯咯的响。但此时,他残酷的目光忽然变得空洞了:他看到我在笑,起初是嘿嘿的笑,接着变成了哈哈大笑。

至爱书 |《笑》by昂利·柏格森

柏格森

于是他松开了手。我就是要笑,我笑得发自肺腑,我笑得五内俱焚。后来我知道,我的笑,使他的行为突然丧失了意义,他预期的快乐不仅落空,而且没能转化成任何别的情绪,例如嫉妒或更猛烈的恼怒。当然,他也不算沮丧,只是快感变成了零。

这是我读中学时有过的一个同桌。那时,有若干体校的学生被安插到班级里,他是其中一个。和别的插班生不同,他身上没有乡土气,头发泛黄打卷,脸是倒梯形,嗓子轻细。他坐到我边上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他的气息都跟别人不太一样,不是毫无保留地吸——吐——吸——吐,而是吸气声大,呼气声小得听不见,气息的交换里好像在酝酿什么事情。

打篮球的人天生不招我喜欢,我一般都躲开,可那小子,我躲不开他,他就坐在我边上,一不健壮,二不聪明,黄发、小脸、细嗓组成了一副威胁的格局,像一只瞅准了就要蜇一下的蜂子。很多人见过他刚猛地捶击树干的样子。结果有一次,他告诉我,他的手得了肌腱炎。

至爱书 |《笑》by昂利·柏格森

我问他,什么叫肌腱炎,他就攥住拳头,告诉我说腕子里面,这里那里都有肌腱。这里那里,一些奔突的小东西不安分了,发炎了……想到这里,我笑了一下。正是这一笑,使得我的同桌觉得受了冒犯。他提议说,让我吃他一拳,好让我也体会一下肌腱的疼痛。

在《笑》中,柏格森说到,假如我们因看到一个人摔倒而发笑,那是因为摔倒的人,在摔倒的一刻并没有真正作为一个人在行事,他实际上是以一种机械的方式行事。如果是人,那么人会避开使他绊倒的东西,而机械,在被上好了程序之后继续前进,不会变通。在《猫和老鼠》这样的动画片里(这不是柏格森的话),最好笑的套路之一,就是猫顺着梯子往上爬,梯级都结束了,他还在按着习惯动作继续,手脚抓在空气里,直到低头一看,才哧溜一下掉下去。这正是机械行为引起的滑稽。

至爱书 |《笑》by昂利·柏格森

喜剧的发生,是在人成为习惯的俘虏和牺牲品的时候。柏格森的这个喜剧论,同他的生命—宇宙哲学完全一致。宇宙,就像一条庞大的缆车索道,我们坐在上行缆车里,我们的理智就是对错身而过的下行缆车投去的注视。(以前冯氏贺岁片里利用机械匀速前进的缆车制造笑料,一个车里的人只能对错身而过的另一车里的人干瞪眼)柏格森认为,我们应该专注于我们自己的缆车——这就是本能或“生命直觉”,它比理智高级。

那么那天,我为什么在明明很疼的时候大笑不止呢?

我当然笑他,他的动作是机械的,他那么一本正经,像受训打沙袋、打树干一样打我的手背。但我也从注目于对面缆车转到注目自己,才不自觉地笑了出来。这种专注,其实是面对没有周旋余地的恶时的下意识地走神,由此,我脱离了由恶所布设的游戏规则。施恶者往往乐于被顶撞,也享受退缩、避让与求饶,唯有那种真正的走神,那种异想天开,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行为有什么意义。

至爱书 |《笑》by昂利·柏格森
至爱书 |《笑》by昂利·柏格森

对柏格森“生命直觉”的一个漫画图解

人组成的世上,到处都是好笑的东西,因为世上到处都是守规则的人:各种规则——治安的规则,话语的规则,思维的规则和道德的规则——使人行事同一,手足生僵,同时意识不到被规则所僵化。按规则行事,按刻板印象交谈,依赖那些习惯,这本身就是滑稽的,而且滑稽得多种多样。在“群嘲”的事件里,群嘲他人的人自己是最好笑的,因为他们主动钻进了规则里,变成了机械。柏格森的一个公式就是,人成为机器=滑稽。

喜剧是关于类型的。我看到的好笑之人,是因为想到了他是某一类人之一;而悲剧则是个体的。一出悲剧,必须是以某个人的人名为标题的:《李尔王》、《哈姆雷特》、《安提戈涅》、《奥赛罗》,这个人被赋予了性格深度;喜剧的标题却往往是一些类型人,像是《梦游人》、《新郎》之类。类型人不是人,失去了人的个性和深度,人的好笑正在于此——那个打我的人就像一只上好了弦的拳击木偶,他不像人了;反过来,动物的好笑则在于它们像人,比如乞讨食物的熊,挠痒痒、皱眉头的猴子。

难道不该笑吗?面对这朗朗天空下不知所谓的人群,难道不该发出我的笑声?柏格森,这个总是表情严肃的法国人,从不劝诫说要谦抑节制,不要去笑别人,说那样不道德;不会的。他说,假如凭理性看出了他人的好笑,那意味着我看到了他人身上的“非人”,所以,我的笑其实是在对真正的人,也就是能够自主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人——做出肯定。

这就是昂利·柏格森,获得192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人传授给我的一份珍宝。

欢迎访问由我主持的

《作家酒馆》at 看理想FM

至爱书 |《笑》by昂利·柏格森
至爱书 |《笑》by昂利·柏格森

本文系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