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弹丸之地,为何让大汉朝这般看重?

引言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句诗,抒写了大唐戍边将士艰苦的战斗生活与宽广的心怀胸襟。在荒凉的沙漠里,将士们奋勇战斗,发誓要击破边疆的大敌。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弹丸之地,为何让大汉朝这般看重?

楼兰古国假想

然而不论是汉代还是唐朝,边疆的劲敌先后从匈奴变为吐蕃、突厥,但

“楼兰”作为丝路上的弹丸之地,国土狭小,国力孱弱,

既没资格也没实力成为中原统治者的头号大敌,为什么还要“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和中原王朝究竟有啥深仇大恨?大汉王朝的统治蓝图,为何偏偏就容不下楼兰的存在呢?

尴尬的地理位置:大国包夹

1、丝路咽喉

虽然今天楼兰的位置难以寻找,但根据史书和考古发现,

楼兰国的地理范围基本上可以确定位于罗布泊西部和南部地区, 这个地区今天称为罗布地区和楼兰地区。《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通西域时,从各方了解到楼兰国是个“临近盐泽、邑有城郭”的地方, 《汉书·西域传》载其“王治抒泥城”、“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周书·异域传》载其城“方一里”,颇为神秘。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弹丸之地,为何让大汉朝这般看重?

楼兰古城遗址

据记载,

楼兰国当时大约只有1500多户、14000多人,

虽然国土狭小,但水源充足、物产自给自足,并建设有很好的城墙作为防御。此时的楼兰,是丝路要道上一个重要的绿洲城邦。它位于汉朝的西境入口处,

联通小宛、且末、车师、焉耆、龟兹、精绝和于

等西域国家,而东边连接着汉朝的要地敦煌。

这些地方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城邦,而作为连接点,占据地利的楼兰从丝路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来自大月氏、安息、大宛、乌孙、康居的使者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楼兰做到达大汉前最后的休整,而频繁往来的商旅,都需要在此停留补给。

楼兰人“负水担粮,送迎汉使”,从贸易和接待中获得巨大利益,

可以想象,当时的楼兰国可谓一片繁华热闹。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弹丸之地,为何让大汉朝这般看重?

迎接使团

2、战略要地

楼兰生在咽喉要道,是楼兰的幸运,又是楼兰的不幸。楼兰地区属于塔里木盆地之东,与库鲁克塔格山和北山,南边的阿尔金山和昆仑山, 西边的罗布荒原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地形。东边 70公里宽的出口东出河西走廊,成为出口的唯一通道。因此这里自然也

成为汉朝东西方联通的主要通道。

“从敦煌之西的玉门关或阳关, 越三陇沙, 过阿奇克谷地和白龙堆,经土垠或楼兰古城, 沿孔雀河岸至西域腹地”,

由这条道进出西域必经楼兰,因而也称为楼兰道。

在大汉之前,楼兰自然是相安无事,而汉通西域后,出于打击和驱逐匈奴的战略考虑,采取了管理西域、控制丝路的一系列措施,

楼兰道成为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战略要冲。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弹丸之地,为何让大汉朝这般看重?

楼兰道

而楼兰道上的核心地区,位于丝路要冲、东接敦煌和河西走廊、西通西域诸国的楼兰,自然成了汉朝与匈奴的争夺之地。楼兰由于这样的位置

被突然赋予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同时也决定了楼兰反复的国运。

实际上,

“破楼兰”对汉朝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楼兰国土狭小,土地贫瘠,既无财富也无人口,对汉王朝来说并没有什么诱惑力,而对楼兰采取军事行动是显然得不偿失的,“破楼兰”对汉朝来说更是一种战略威慑。

在匈奴占据地利的情况下,汉朝想要打开自己在西域的影响力,就必须在对抗的前线拿出汉王朝的威慑。楼兰不论是从自然位置还是战略位置,都处在汉匈对抗的第一线,

西域小国大多逆来顺受,依靠强者,在两国关系日渐紧张,争斗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谁在西域影响力大,谁就具有更大的优势。

而汉朝走向世界的丝绸之路也在此地连结,要保持丝路提供稳定的贸易和交流机会,就必须在西域保持控制力。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弹丸之地,为何让大汉朝这般看重?

匈奴人

楼兰,虽然是弹丸之地,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为汉朝西域行动提供补给的能力,是西域各国都无法媲美的。

而匈奴想要反制汉朝,同样需要抑制汉朝西进的势头,在西域扼住汉王朝的咽喉。在这样的种种条件下,楼兰的战略地位变得无比重要。

两难的政治决策:反复横跳

1、被逼抗汉,国土被破

楼兰在汉通西域之前是匈奴的属国。匈奴定楼兰后,楼兰只有附属国的地位,受匈奴西边日逐王所置僮仆都尉统领,并向匈奴交纳赋税。而随着西汉向西域的探索,楼兰成为西汉与匈奴交锋的前哨地区。但是汉朝作为大国,

统治者一直看重在西域各国的排面,每年会派出大量的使者,这些汉使因为匈奴占据了天山地区,无法通行,因此只能通过楼兰去往西域。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弹丸之地,为何让大汉朝这般看重?

规模庞大的汉朝使团

大汉“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这一路上补给缺乏,行程漫长,而楼兰又是唯一具备补给能力的地方。来往的使节因此必须在楼兰取得生活补给。虽然这给楼兰带来了一定的利益,

长此以往的接待也给中转小站楼兰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但楼兰是个小国,自身并非富庶之地,人口较少,经济薄弱,支撑能力有限,频繁过往的使团越来越成为楼兰国难以承受的负担。以至于《汉书》都说大量的使节让“楼兰、姑师当道,苦之。”

楼兰虽然承受大汉使者迎来送往的沉重负担,但也不敢因此公然对抗汉朝。但匈奴人并不想让楼兰倒向汉朝。

于是多次从背后诱使楼兰充当匈奴对抗西汉的耳目,

逼迫楼兰拒绝为汉使节提供粮草补给等,帮助匈奴间接攻击甚至掠杀汉使。这使得大汉和楼兰关系紧张,加之楼兰与一些胡作非为的西汉使节之间的矛盾,楼兰开始直接对抗汉朝。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弹丸之地,为何让大汉朝这般看重?

楼兰的对抗使汉认识到楼兰的重要性,为了解决今后西域的攻伐补给和管理问题,汉王朝决定解决楼兰的反抗。

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发动了进攻,从骠骑侯赵破奴于车师击退匈奴,而辅将王恢以七百骑击破楼兰, 俘获楼兰王,楼兰国土被破,陷入混乱。

2、两头讨好,艰难生存

汉朝军队继攻破楼兰后,又攻破了车师,楼兰王看大势已去,决定从此降服汉朝。但匈奴不甘心退出西域,又派兵攻击楼兰。

两难的楼兰王不敢得罪匈奴,只能派一个儿子入质匈奴,另一个儿子入质汉朝。

谓汉武帝“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汉武帝觉得楼兰王所言确实,于是原谅了他“两边倒”的行为,派遣使者送他回国。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弹丸之地,为何让大汉朝这般看重?

楼兰王剧照

楼兰同时成为汉和匈奴的附属国。

前期楼兰更偏向汉朝一方,帮助汉朝出兵车师,为对抗匈奴提供军事补给,但楼兰王死后,形势发生了变化,

在汉朝的质子犯法,被处“下蚕室宫刑”,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条件,而新王维持了“两属”形式,同样分别派一子入质汉朝和匈奴。

在这位新王死后,匈奴却抢得先机,遣在匈奴的质子尝归回去立为新王。尝归完全成为了匈奴的傀儡,他拒绝奉诏入汉朝觐,中断与汉交通,多次追杀汉使。这使得楼兰内乱,

归的弟弟尉屠耆投降了汉朝,逃往长安并报告了楼兰发生的情况。

公元前77年,汉王朝果断采取了措施,派傅介子率勇士数人前往楼兰刺杀楼兰王,而将归顺汉朝的楼兰王子尉屠耆扶立为王。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弹丸之地,为何让大汉朝这般看重?

汉武帝

3、国乱难继,归汉更名

楼兰王被刺,

新王尉屠耆继位,而楼兰亦改为鄯善国。汉朝为鄯善王刻了象征王权的印章,赐其宫女为夫人,备有车骑辎重,非常隆重地送其归国即位。

此时汉王朝已经成为鄯善的宗主国。西汉昭、宣之际,随着匈奴因内部纷争而势衰,这一关系更加稳固。

宣帝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僮仆都尉遂废,汉置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开始了汉统治西域的时代。鄯善在两汉之时极力维持对汉的臣属关系,与匈奴保持敌对状态。仅迫不得已短暂臣属过匈奴与莎车国。

东汉时虽然中原与西域三绝三通, 新莽时因处置失当致西域背叛,匈奴重新获得对西域的控制权,但鄯善仍保持对汉朝的忠诚。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弹丸之地,为何让大汉朝这般看重?

西域

总结

楼兰作为丝路要道,在两汉时期,

因处于西域交通的中枢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成为匈奴与两汉争夺的焦点。随着匈奴、两汉势力的消长,楼兰鄯善由匈奴属国而转变为匈奴、西汉两属, 继而完全成为两汉的属国。

其实楼兰并非汉朝经管西域的“眼中钉”,也不是匈奴必须征服的“肉中刺”,而是汉匈两大国对抗之时,因为其地理位置而

尴尬地处在中间和前线的无辜者

。对于汉朝来说,“破楼兰”既是丝绸之路畅通,促进对外贸易的保障,也是对西域霸业蓝图的重要节点,这就使得汉王朝不得不“破楼兰”,也变成了后世人们希望收复边疆,掌控西域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古楼兰国居民及其社会生活考析》

2、《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

3、《楼兰鄯善与周邻民族关系史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