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彈丸之地,為何讓大漢朝這般看重?

引言

王昌齡在《從軍行》中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二句詩,抒寫了大唐戍邊将士艱苦的戰鬥生活與寬廣的心懷胸襟。在荒涼的沙漠裡,将士們奮勇戰鬥,發誓要擊破邊疆的大敵。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彈丸之地,為何讓大漢朝這般看重?

樓蘭古國假想

然而不論是漢代還是唐朝,邊疆的勁敵先後從匈奴變為吐蕃、突厥,但

“樓蘭”作為絲路上的彈丸之地,國土狹小,國力孱弱,

既沒資格也沒實力成為中原統治者的頭号大敵,為什麼還要“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和中原王朝究竟有啥深仇大恨?大漢王朝的統治藍圖,為何偏偏就容不下樓蘭的存在呢?

尴尬的地理位置:大國包夾

1、絲路咽喉

雖然今天樓蘭的位置難以尋找,但根據史書和考古發現,

樓蘭國的地理範圍基本上可以确定位于羅布泊西部和南部地區, 這個地區今天稱為羅布地區和樓蘭地區。《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骞通西域時,從各方了解到樓蘭國是個“臨近鹽澤、邑有城郭”的地方, 《漢書·西域傳》載其“王治抒泥城”、“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周書·異域傳》載其城“方一裡”,頗為神秘。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彈丸之地,為何讓大漢朝這般看重?

樓蘭古城遺址

據記載,

樓蘭國當時大約隻有1500多戶、14000多人,

雖然國土狹小,但水源充足、物産自給自足,并建設有很好的城牆作為防禦。此時的樓蘭,是絲路要道上一個重要的綠洲城邦。它位于漢朝的西境入口處,

聯通小宛、且末、車師、焉耆、龜茲、精絕和于

等西域國家,而東邊連接配接着漢朝的要地敦煌。

這些地方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城邦,而作為連接配接點,占據地利的樓蘭從絲路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來自大月氏、安息、大宛、烏孫、康居的使者經過長途跋涉,到達樓蘭做到達大漢前最後的休整,而頻繁往來的商旅,都需要在此停留補給。

樓蘭人“負水擔糧,送迎漢使”,從貿易和接待中獲得巨大利益,

可以想象,當時的樓蘭國可謂一片繁華熱鬧。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彈丸之地,為何讓大漢朝這般看重?

迎接使團

2、戰略要地

樓蘭生在咽喉要道,是樓蘭的幸運,又是樓蘭的不幸。樓蘭地區屬于塔裡木盆地之東,與庫魯克塔格山和北山,南邊的阿爾金山和昆侖山, 西邊的羅布荒原與塔克拉瑪幹沙漠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的地形。東邊 70公裡寬的出口東出河西走廊,成為出口的唯一通道。是以這裡自然也

成為漢朝東西方聯通的主要通道。

“從敦煌之西的玉門關或陽關, 越三隴沙, 過阿奇克谷地和白龍堆,經土垠或樓蘭古城, 沿孔雀河岸至西域腹地”,

由這條道進出西域必經樓蘭,因而也稱為樓蘭道。

在大漢之前,樓蘭自然是相安無事,而漢通西域後,出于打擊和驅逐匈奴的戰略考慮,采取了管理西域、控制絲路的一系列措施,

樓蘭道成為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戰略要沖。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彈丸之地,為何讓大漢朝這般看重?

樓蘭道

而樓蘭道上的核心地區,位于絲路要沖、東接敦煌和河西走廊、西通西域諸國的樓蘭,自然成了漢朝與匈奴的争奪之地。樓蘭由于這樣的位置

被突然賦予了重要的地緣戰略意義,

同時也決定了樓蘭反複的國運。

實際上,

“破樓蘭”對漢朝來說并沒有什麼好處。

樓蘭國土狹小,土地貧瘠,既無财富也無人口,對漢王朝來說并沒有什麼誘惑力,而對樓蘭采取軍事行動是顯然得不償失的,“破樓蘭”對漢朝來說更是一種戰略威懾。

在匈奴占據地利的情況下,漢朝想要打開自己在西域的影響力,就必須在對抗的前線拿出漢王朝的威懾。樓蘭不論是從自然位置還是戰略位置,都處在漢匈對抗的第一線,

西域小國大多逆來順受,依靠強者,在兩國關系日漸緊張,争鬥一觸即發的情況下,誰在西域影響力大,誰就具有更大的優勢。

而漢朝走向世界的絲綢之路也在此地連結,要保持絲路提供穩定的貿易和交流機會,就必須在西域保持控制力。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彈丸之地,為何讓大漢朝這般看重?

匈奴人

樓蘭,雖然是彈丸之地,但其獨特的地理位置,

為漢朝西域行動提供補給的能力,是西域各國都無法媲美的。

而匈奴想要反制漢朝,同樣需要抑制漢朝西進的勢頭,在西域扼住漢王朝的咽喉。在這樣的種種條件下,樓蘭的戰略地位變得無比重要。

兩難的政治決策:反複橫跳

1、被逼抗漢,國土被破

樓蘭在漢通西域之前是匈奴的屬國。匈奴定樓蘭後,樓蘭隻有附屬國的地位,受匈奴西邊日逐王所置僮仆都尉統領,并向匈奴交納賦稅。而随着西漢向西域的探索,樓蘭成為西漢與匈奴交鋒的前哨地區。但是漢朝作為大國,

統治者一直看重在西域各國的排面,每年會派出大量的使者,這些漢使因為匈奴占據了天山地區,無法通行,是以隻能通過樓蘭去往西域。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彈丸之地,為何讓大漢朝這般看重?

規模龐大的漢朝使團

大漢“使者相望于道,一歲中多至十餘輩”、“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這一路上補給缺乏,行程漫長,而樓蘭又是唯一具備補給能力的地方。來往的使節是以必須在樓蘭取得生活補給。雖然這給樓蘭帶來了一定的利益,

長此以往的接待也給中轉小站樓蘭帶來了極大的負擔。

但樓蘭是個小國,自身并非富庶之地,人口較少,經濟薄弱,支撐能力有限,頻繁過往的使團越來越成為樓蘭國難以承受的負擔。以至于《漢書》都說大量的使節讓“樓蘭、姑師當道,苦之。”

樓蘭雖然承受大漢使者迎來送往的沉重負擔,但也不敢是以公然對抗漢朝。但匈奴人并不想讓樓蘭倒向漢朝。

于是多次從背後誘使樓蘭充當匈奴對抗西漢的耳目,

逼迫樓蘭拒絕為漢使節提供糧草補給等,幫助匈奴間接攻擊甚至掠殺漢使。這使得大漢和樓蘭關系緊張,加之樓蘭與一些胡作非為的西漢使節之間的沖突,樓蘭開始直接對抗漢朝。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彈丸之地,為何讓大漢朝這般看重?

樓蘭的對抗使漢認識到樓蘭的重要性,為了解決今後西域的攻伐補給和管理問題,漢王朝決定解決樓蘭的反抗。

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發動了進攻,從骠騎侯趙破奴于車師擊退匈奴,而輔将王恢以七百騎擊破樓蘭, 俘獲樓蘭王,樓蘭國土被破,陷入混亂。

2、兩頭讨好,艱難生存

漢朝軍隊繼攻破樓蘭後,又攻破了車師,樓蘭王看大勢已去,決定從此降服漢朝。但匈奴不甘心退出西域,又派兵攻擊樓蘭。

兩難的樓蘭王不敢得罪匈奴,隻能派一個兒子入質匈奴,另一個兒子入質漢朝。

謂漢武帝“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願徙國入居漢地。”漢武帝覺得樓蘭王所言确實,于是原諒了他“兩邊倒”的行為,派遣使者送他回國。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彈丸之地,為何讓大漢朝這般看重?

樓蘭王劇照

樓蘭同時成為漢和匈奴的附屬國。

前期樓蘭更偏向漢朝一方,幫助漢朝出兵車師,為對抗匈奴提供軍事補給,但樓蘭王死後,形勢發生了變化,

在漢朝的質子犯法,被處“下蠶室宮刑”,失去了繼承王位的條件,而新王維持了“兩屬”形式,同樣分别派一子入質漢朝和匈奴。

在這位新王死後,匈奴卻搶得先機,遣在匈奴的質子嘗歸回去立為新王。嘗歸完全成為了匈奴的傀儡,他拒絕奉诏入漢朝觐,中斷與漢交通,多次追殺漢使。這使得樓蘭内亂,

歸的弟弟尉屠耆投降了漢朝,逃往長安并報告了樓蘭發生的情況。

公元前77年,漢王朝果斷采取了措施,派傅介子率勇士數人前往樓蘭刺殺樓蘭王,而将歸順漢朝的樓蘭王子尉屠耆扶立為王。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彈丸之地,為何讓大漢朝這般看重?

漢武帝

3、國亂難繼,歸漢更名

樓蘭王被刺,

新王尉屠耆繼位,而樓蘭亦改為鄯善國。漢朝為鄯善王刻了象征王權的印章,賜其宮女為夫人,備有車騎辎重,非常隆重地送其歸國即位。

此時漢王朝已經成為鄯善的宗主國。西漢昭、宣之際,随着匈奴因内部紛争而勢衰,這一關系更加穩固。

宣帝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僮仆都尉遂廢,漢置西域都護府統轄西域,開始了漢統治西域的時代。鄯善在兩漢之時極力維持對漢的臣屬關系,與匈奴保持敵對狀态。僅迫不得已短暫臣屬過匈奴與莎車國。

東漢時雖然中原與西域三絕三通, 新莽時因處置失當緻西域背叛,匈奴重新獲得對西域的控制權,但鄯善仍保持對漢朝的忠誠。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彈丸之地,為何讓大漢朝這般看重?

西域

總結

樓蘭作為絲路要道,在兩漢時期,

因處于西域交通的中樞而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成為匈奴與兩漢争奪的焦點。随着匈奴、兩漢勢力的消長,樓蘭鄯善由匈奴屬國而轉變為匈奴、西漢兩屬, 繼而完全成為兩漢的屬國。

其實樓蘭并非漢朝經管西域的“眼中釘”,也不是匈奴必須征服的“肉中刺”,而是漢匈兩大國對抗之時,因為其地理位置而

尴尬地處在中間和前線的無辜者

。對于漢朝來說,“破樓蘭”既是絲綢之路暢通,促進對外貿易的保障,也是對西域霸業藍圖的重要節點,這就使得漢王朝不得不“破樓蘭”,也變成了後世人們希望收複邊疆,掌控西域的希望。

參考文獻:

1、《古樓蘭國居民及其社會生活考析》

2、《樓蘭鄯善簡牍年代學研究》

3、《樓蘭鄯善與周鄰民族關系史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