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别再叫他“小丑”,叫他影帝

作者:俊俊电影

大家好,我是俊俊。

有一部电影,在豆瓣榜单排名,足足挂了一个月。不由让我好奇,到底是什么佳片?

看过之后才发现,这是可誉为2021年度,视角最柔软的电影。

由《小丑》主演,影帝菲尼克斯的全新力作——

如何在疏离的现代社会里留存一丝温情

呼朋引伴

别再叫他“小丑”,叫他影帝

由迈克·米尔斯导演和华金·菲尼克斯主演的电影《呼朋引伴》,可以说是2021年度最为特别的一部冷门电影,

在豆瓣仅有3000多人标记看过,而这部几乎没什么剧情可言的电影却8.0的高分。

1.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

讲述的是一个纪录片导演,在做项目的同时需要照顾他的侄子,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同自己、彼此、他人及世界和解。

纪录片导演是一个善于倾听他人的、内心丰富而封闭的中年男人,

而侄子则是一个有着不符合年纪的成熟思想的、行为古怪的小孩。

别再叫他“小丑”,叫他影帝

在故事的交叉叙事中,我们得知,小孩的母亲,也就是导演的姐姐,是一个深陷于女性困境的人,

一方面她要照顾患有精神病而被隔离的老公,

一方面要拉扯一个敏感而多虑的小孩。

故事便是由她必须去外地照顾她的老公,而需要将小孩托付给一个常年情感沟通不到位的血亲为开端的。

此后,纪录片导演与小孩踏上了拍摄纪录片之旅,

不善言辞的导演总与这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小孩发生矛盾,

尔后又和好,每一次和好都促进了他们感情的更近一步,

在不断与他的姐姐汇报小孩的情况之中,他也更加了解了他的姐姐,小孩也在与导演的旅行之中走出他独立的小世界,开始理解身边的一切。

2.

人物形象的构建

成人带小孩展开“旅行”的模式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叙事模式,

《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饰演的奇怪大叔与同样不被同龄人理解的小孩来了一场荒诞而美好的夏日之旅,在旅途之中展现了怪异的人并不孤单的命题;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冷酷的杀手与小萝莉的逃亡之旅充满了惊险与浪漫,在“童年总是这么艰难”的尾声中悲凉的落幕。

而《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则更像是此电影的参照模式。

由德国新电影旗手/公路片开创者文德斯导演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讲述的同样是一个充满着波德莱尔式城市漫游者气质的纪录式文艺工作者,和一个孤单的小女孩在城市中不断观察、游荡的故事,

电影充满着絮语般的优雅气质,缓慢的节奏中勾勒出代际之间的交流以及社会的景观。

而《呼朋引伴》不仅同《爱丽丝》一样,用黑白的画面强调着现代社会下冷漠疏离的亲密关系,

用平缓的节奏铺垫人与人之间冰川的渐融,更为重要的是,在人物及主题的对照之中,能找到某种同构。

别再叫他“小丑”,叫他影帝

之前说到,《爱丽丝》的大人是一个具有波德莱尔式城市漫游者气质的人,何谓波德莱尔式城市漫游者?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可谓开辟了“审丑”的艺术,在揭露巴黎的丑恶之中竟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情趣,

而他所引发的现代精神文明危机则是指把现代城市作为审美对象,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及情感困境出发,展露在体制之外、与主流社会相隔的群体,

这些人们看似生活在现代空间之中,但却没有与社会发生紧密的关联,

他们拒绝现代性的平庸,逃离、迷茫、迷失、特痛构成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身处城市,却作为旁观者在漫游。

《呼朋引伴》显然从一开始是以这样的人物形象展开的叙事,纽约成为不断被提及和展示的都市空间。

主人公由华金·菲尼克斯扮演,这个成功扮演过《小丑》的演员无疑具有一种落拓、忧郁的气质,

十分符合故事中这个不久前失去了母亲,与唯一的亲人关系疏离,生活在都市之中而始终在夜晚独自进行播客纪录的“孤独患者”的人物形象。

而小孩的扮演者同样是一个少年老成的漫游者,在电影里,有一个小孩结伴放学的镜头,之后这个难以和同龄人相处的小孩才默默低着头从后面走出,

他自己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古怪,但他表面上总是强装坚强,假装自己对这一切毫不在乎。

别再叫他“小丑”,叫他影帝

游离于故事主体叙事,即没有参与这场旅行的远在外地的母亲,又何尝不是一个漫游者呢?

在回忆的段落中,面对母亲的去世,她讲到她丝毫不为母亲的去世感到难过,她说,对于“你”(即纪录片导演)失去的是一个爱你的母亲,而我失去的只是一个从来没有理解过我的人。

原生家庭与生活的琐事早已成为她生命内核的悲剧来源,在小孩对导演讲述自己印象中的母亲时,

我们看到一个曾经和朋友们愉快相处、有着自我精神的女人,也看到一个在社会主流中被排斥的女性。

正如小孩复述他母亲的话:即使我们相爱,她也永远不会了解我的一切,我也永远不会了解她的一切,人生就是这样。

就是这三个漫游者,这三个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缝隙之中的人,

在一场迫于无奈必须建立交流的旅程中,逐渐敞开自己,去接纳彼此与世界。

别再叫他“小丑”,叫他影帝

3.

电影主题的建立

电影的结构非常有意思,采用回忆、主人公的独白、纪录的采访这些非线性叙事镜头组成,使整个电影表达的主题无法一概而论,十分广阔。

亲子关系

影片作为明显想讲述的显然是亲子关系该如何建立。在电影中,原本的纪录片导演虽然是一个善于倾听孩子们说话的人,

但归根结底只是他的一种艺术理想,收集孩子们对自己、世界、未来的想法,是他想要完成一个艺术项目的主要动机,而从他一开始与侄子相处之中来看,我们能看到他其实并不擅长与小孩相处。

较为幽默的一个桥段是,当导演和小孩发生了矛盾后,他需要与小孩进行道歉,这个时候他选择在手机上查找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并一边念步骤,一边进行自己的表达,显然是很难放下自己长辈的身份,对孩子进行道歉。

这个时候小孩说,到这一步你应该说对不起,导演才颇为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

别再叫他“小丑”,叫他影帝

亲子关系的建立首先在于平等,在旅行开始之前,我们看到小孩与母亲也经常因为小孩的怪异举动,引得母亲的不理解,她不能认同小孩总是有一些超出年龄的想法。

而谁规定什么才是小孩该有的样子?

导演独具匠心构建了一个“不像”小孩的人物,甚至在采访的对象里,那些讲述着自己的想法的小孩们都有超出我们想象的惊人的想法,像有个孩子就说到“成人总是自视过高”。

我们应该平等的去聆听孩子们,而不是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圈定孩子们该有的成长模样。

封闭内心

在电影的三角关系里(导演、小孩、母亲),三人之间彼此的相互关系从一开始都是难以达成双向沟通的。

这也是导演想强调的现代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甚至在亲缘关系里也确切的存在。

相较于另一位电影大师伯格曼对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达成理解,此片的导演显然对这种关系更为乐观。

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讲述的就是亲人之间无法解决的相互理解问题,甚至到电影最后所呈现的氛围也是悲观的,

而《呼朋引伴》从片名就能看出来,导演对时下人们虽沉湎于自己内心的世界,但并非不能通过“呼朋引伴”的方式,完成人的互通。

在电影最为感人的一幕里,远景镜头中,一片郁郁葱葱的自然美景下,导演与小孩相互喊话,说这一切都糟糕透了,

两人不在佯装无事,将内心的伤疤揭开,将内心的情感宣泄,情景交融之中,似乎完成了生命的呼喊。

别再叫他“小丑”,叫他影帝

从某种层面来说,《呼朋引伴》绝不是一部能引人入胜的电影,它的表现手法实在是有些沉闷,但在这种平静的叙事间,

我们才更能体悟所谓的“呼朋引伴”,它绝不是热烈地强拉着你进入一个跌宕起伏的彼此救赎故事,在细细道来深入主角内心的关照间,

我们才能感受到,“呼朋引伴”是细水长流的,是自然而发的,它象征着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即便它会被现代的迷惘给遮蔽,但阴霾总会渐渐散去,露出它的温情。

近期最受欢迎:

5000万播放8.9分!和AI充气娃娃做爱结婚

2021年度十佳,我都替你准备好了!

读书就像吸烟,都是捧着死去的植物产生幻觉

新年第一发,最佳资源合集来了!

9.2涨到9.3分,打5星简直不需要理由

别再叫他“小丑”,叫他影帝

大家好,我是王俊俊

今天是第1746天硬核不断更分享

胡晶晶,你疼不疼?

救命,我被困在电梯了

2020俊俊十佳电影

9.0到9.9你的宝藏来了

4年一刻也没停止读书

向流量娱乐宣战

做人缺爱,做爱缺人

90后如何面对平凡人生

300万大师连夜逃走了

别再叫他“小丑”,叫他影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