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本:精神分裂!被二战历史肢解的日本文化

日本:精神分裂!被二战历史肢解的日本文化

一个罪犯,该如何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

从普遍的人性来看,他只有三个选择:以忏悔的心态承认犯罪、以逃避的心态忘记过往、以固执的态度坚称无罪。

这三种选择背后,是三种个人历史的叙述态度。

一个人如此,又何况是一个民族呢?

横向地类比,日本这个民族,就像我在开头所设定的那个罪犯,而他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过,即是向亚洲地区的邻居发动侵略战争。

日本:精神分裂!被二战历史肢解的日本文化

在我们的印象中,当代日本民族一副冥顽不灵的姿态——他们片面强调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受害,却矢口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甚至以参拜靖国神社为荣。

不过,我得说,实际上,日本人对于侵华历史的认识是分裂的。如果把日本拟人化,我们甚至可以说:日本对二战历史是精神分裂的。

正如日本作家桥本明子《漫长的战败》中所说的:日本人由不同的立场,对战争的记忆呈现出复杂的形态——施害者、受害者、牺牲者。

在网络情绪的裹挟下,人们逐渐陷入一种单一的格式化历史中,情绪的泛滥淹没了理性的批判,反而使得历史及现实的真相被模糊处理。

我厌恶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轻慢,但从日本人矛盾的民族心理中,挖出民族性、建立批判性的多元史观,要比纯粹的情绪表达更有意义,我想,这本《漫长的战败》,可以帮助我们。

日本:精神分裂!被二战历史肢解的日本文化

桥本明子将书定名为《漫长的战败》,可明明战败早已尘埃落定,哪里来的漫长呢?

其实啊,漫长所指的,是日本民族对那段血腥历史,始终未建立广泛认可、形成共识的叙述版本,简单说,没有建构起普遍认同的历史观。

非但没有共识,甚至还在内讧,不同群体的战争记忆,是分裂的、矛盾的、彼此敌对的。

桥本明子没有回避本民族的“拧巴”,她在《致中国读者》中说:“日本的失败文化混乱而分裂,人们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及其意义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

桥本名字从大众文化传播出发,将这种分裂的历史叙述,划分为三类:

日本:精神分裂!被二战历史肢解的日本文化

第一类是“牺牲者”——

那些战争中丧生的侵略军人,他们既可以是所谓“忠君爱国”的“牺牲者”,也可以是“保卫家人”的“牺牲者”。

这是我们熟知的历史叙述,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被悬置,个体的“牺牲”被放大为整场战争的“缩影”。

2013 年12 月,讲述“二战”期间“神风特攻队”飞行员的电影《永远的0》,是这种历史观的典型。这部电影,改编自右翼作家百田尚树的小说。贩卖这类观点,尤其有市场,据统计,这部电影是当时的票房榜首,票房收入86亿日元,前首相安倍晋三,即是这部电影的铁杆粉丝。

日本:精神分裂!被二战历史肢解的日本文化

第二类是“受害者”——

这种观点更多强调作为“战争受害者”的记忆,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对原子弹轰炸和大规模空袭的描述。

普遍意义上来说,这种“受害者”的叙述,同样在逃避侵略者的历史责任,但这种观点,却是当下日本年轻人的历史叙述主流,似乎未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可以从个人、家族的战争困难中,摘出历史包袱。

高畑勋的动画电影《萤火虫之墓》、片渊须直的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都是持这一类历史叙述。

但桥本明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叙述同样倾向于转移注意力”,即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那些在战争中因日本侵略而遭遇更大痛苦的真正受难者——比如,中国。

日本:精神分裂!被二战历史肢解的日本文化

第三类是“施害者”,准确地说,是“犯罪者”。

不过,在历史认同中,直面日本“犯罪者”记忆的人,却是少的,而这些人,在我看来,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他们直面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朝鲜半岛等地区,实施的侵略和惨无人道的统治。

这一类作品的集中爆发,在20世纪70年代,山本萨夫导演的《战争与人》三部曲可视为典型。

放在历史情境下,不难推断出来,这种反省史观,与当时日本风起云涌的左翼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对二战历史的认同分裂,只是日本文化精神分裂的一个剖面,而就像桥本明子所预测的那样,这种精神分裂,会把日本民族,在未来拖入更深的认同分裂深渊。

说到底,除了直面历史,又有什么其他办法能重启历史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