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在九边驻扎大军防备外敌?专家:乾隆不需要士兵,一招搞定

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之间的战争就从未停歇,双方为了生存空间大打出手,自秦始皇修筑长城防线以来,历代中原王朝都在长城沿线屯驻大军,以此为抵挡或进攻游牧民族的主要方式,但实际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西晋、北宋、明朝都还因游牧民族的进攻而亡国。

明朝在九边驻扎大军防备外敌?专家:乾隆不需要士兵,一招搞定

明军抵抗蒙古军队

除北宋的情况比较特殊外,西晋和明朝都还掌握着整个长城防线,明朝还专门设立九边防线驻扎大军防备外敌,可万里长城也没有给他们多少安全感,每年消耗掉的军费拖累财政不说,实力足够的游牧民族依旧视长城为无物,可见,单纯的军事防御或进攻都不是消除游牧民族隐患的好办法。

历史上真正开始做到不再担心游牧民族军事威胁这一点的是清朝,清朝的统治者本身就来自于和游牧民族类似的渔猎民族,入关一统天下前,也和蒙古人关系密切,所以,清朝的统治者对游牧民族的习性知之甚深,并且,对如何管理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明朝在九边驻扎大军防备外敌?专家:乾隆不需要士兵,一招搞定

清朝

清朝能慑服从藏区到蒙区这一大片的游牧民族部落和人民,除了绝对的武力威慑外,也采用了很多以前朝代没有想到过的办法。本文就主要讲讲清高宗乾隆皇帝是如何不驻扎大军,却依旧对藏、蒙部落和教派实施有效管理和威慑的办法。

乾隆皇帝在清朝的十几位皇帝中间是有名的有钱人,他的父亲雍正皇帝去世时给他在国库中存下了几千万两白银,乾隆登基后,自己也通过皇庄的经营,以及盐、铁、茶、海关等税务部门额外抽取税收,包括属国的进贡,有罪官员的罚款,甚至放贷等等方式给内库积存了大量的钱财。

明朝在九边驻扎大军防备外敌?专家:乾隆不需要士兵,一招搞定

乾隆皇帝

有数据显示,乾隆在位期间,帮助皇家内库挣下来的钱财超过白银8000万两,等同于当时清朝两年多的田税,乾隆挣这么多钱当然不是为了做守财奴,他在位的时候,小日子过得是很奢侈的,多次下江南游玩,还包括整修皇家园林供自己和太后赏玩,乾隆不差钱。

但乾隆内库的钱财最主要的花费方向却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根据清朝内务府的清单统计显示,从乾隆八年到乾隆退位时,总共开销计4.5万笔左右,其中涉及到和藏、蒙地区的宗教相关的费用就达到了2万多笔,占据总开销的一半。

明朝在九边驻扎大军防备外敌?专家:乾隆不需要士兵,一招搞定

清朝内务府大臣奏折

乾隆为何会如此大方地在宗教方面花费这么多的钱财?他想要做的事也很简单,就是修庙宇。早在康熙年间,有大臣上奏说要修长城了,康熙直接驳回,说以前各朝代都修长城,也没见谁挡住关外的铁骑,咱们不修长城,直接武力威服。

到乾隆时,通过几场战争后,从藏区到维吾尔区,再到蒙区,试图反抗清朝的敌人,该打败的都打败了,剩下的就是安抚和治理,这一片庞大区域的各民族人民到清朝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绝大多数人信仰从藏传佛教发源起来的黄教。

明朝在九边驻扎大军防备外敌?专家:乾隆不需要士兵,一招搞定

黄教僧侣

乾隆就从以前明朝屯驻大军的九边防线开始,一路沿着甘肃、青海,一直到藏区边缘,所有的和蒙区、维吾尔区、藏区接壤的地方大修黄教庙宇,用庙宇筑起一座长城,替代了原本是由军队守卫的长城,用尊重各民族信仰的方式收拢他们的心。

用这种方式还有个好处就是,各族信教的信徒就没必要到处乱窜了,全部可以就近找到合适的庙宇参拜,或者组织相应的宗教活动,以免他们互相之间搞串联,比如蒙区的教民没有庙宇祭拜怎么办?只能长途跋涉跑到藏区去参拜,反之亦然。

明朝在九边驻扎大军防备外敌?专家:乾隆不需要士兵,一招搞定

黄教纪念活动

乾隆也担心藏、蒙之间太熟络了,毕竟他们的信仰一致,干脆出钱修庙,让他们在各自地域附近就能搞活动,隔开他们。大量的修筑庙宇也显示了清朝政府和乾隆皇帝对藏、维、蒙等地人民信仰的尊重和重视,毫无疑问能博得他们的好感,消除他们的反抗心理。

除此之外,乾隆还在庙宇长城的两个节点上大做文章,这两个点是靠近蒙古的热河以及清朝的首都北京。乾隆在热河这个节点上修筑更高端的庙宇,比如仿照藏区的布达拉宫修筑了一座普陀宗乘之庙,被称之为"小布达拉宫"。

明朝在九边驻扎大军防备外敌?专家:乾隆不需要士兵,一招搞定

热河普陀宗乘之庙,号称"小布达拉宫"

修筑"小布达拉宫"的目的是为了让蒙古贵族能就近朝觐和礼佛,让他们不用跑到遥远的拉萨也能享受到高端的礼佛效果和成就感,当然,最主要的是避免藏、蒙贵族因为这个而长期碰头,靠近蒙区有这么一座建筑,蒙古贵族就老老实实的在热河礼佛吧。

而在北京,乾隆除修筑部分庙宇外,还把"金瓶掣签制度"设立在北京的雍和宫,在此确定藏区的班禅等宗教领袖,后来还把蒙古宗教领袖"呼毕勒罕 "的确立仪式也设立在雍和宫。规定两地以后的宗教领袖就在北京抽取,别自己乱搞了,北京有合适的庙宇帮你们办这事。

明朝在九边驻扎大军防备外敌?专家:乾隆不需要士兵,一招搞定

北京雍和宫

而藏区喇嘛的等级设置(根据等级的不同享受不同的待遇)也规定就在北京来举办晋升仪式,花钱请有名望的喇嘛到北京来作法和祈福,想晋升的喇嘛就必须要来北京一趟,基本上形成了藏区的喇嘛到北京,蒙区的贵族到热河的形式。

掌握着宗教领袖的选择权,清朝皇帝在这些民族人民心中的威望就更不一般了,更别提乾隆还花费自己的私财在交界地区修筑的大量庙宇,包括乾隆本人也以身作则,接受藏传佛教活佛章嘉国师(乾隆十六年被授予黄教大慈大国师)的灌顶,自己也在学习佛法。

乾隆除在北京主持各种宗教活动外,还多次巡幸热河,在位期间去热河的次数多达49次,主要就是为了参加和主持在热河举办的各种宗教活动。并且安排画师给自己专门画有佛装像,大致内容是藏、蒙地区的宗教领袖围绕着中间的乾隆佛像,以示乾隆的主导地位。

明朝在九边驻扎大军防备外敌?专家:乾隆不需要士兵,一招搞定

乾隆皇帝佛装像

乾隆花费这么多心思和大量的钱财,个人信仰其实是次要的,他是皇帝,不可能专注某个教派的信仰,一切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稳定和安抚藏区、蒙区的贵族和人民,而且他所实行的办法达成的效果也很不错,至少一直到清末,除外部势力介入引起的纠纷外,这些地方都没有给清朝带来过什么大麻烦,乾隆用掉的数千万两白银没有白花,很值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