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先觉觉后觉,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定期推送传统文化课程信息,传统文化新闻、精彩善文,传统文化用品、礼品,传统文化修学书籍、音像等诸多优质内容,一站式传统文化学习资讯服务微信平台!构筑您的幸福人生!

先觉觉后觉,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王畿的“无善无恶”,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说了同样的意思。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之为德,意思就是中庸的心态。中庸是一种心态,什么心态?孔子没有说明。南宋朱熹曾经解释“中庸”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自此,南宋之后,四书取仕,大家都按朱熹的解释。的确,“中庸”的意思,关键在“中"字。中庸,究竟如何理解?

中庸之道,经常被大家当作贬义词来用。其实,中庸就是道,是一种合于道的心态,道心。不能理解“中庸”,诸位不要焦急。“中庸”,的确不好理解。孔子早就知道我们不能理解。孔子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中庸》)意思是说,大家不能做到“中庸”,我是知道的。聪明的人会偏向于善,愚笨的人会偏向于恶。大家误会“中庸”的意思,我也是知道的。求上进的人会偏向于善,不求上进的人会偏向于恶。人啊,谁不吃饭呢?但是,有几人能真正吃出饭本来的味道呢?人啊,谁能离开中庸之道呢?但是,真能体会中庸的本义,太难啦。

2005年底,在中国管理讲习班,我专门讲了“中庸”与平常心。平常心,说说很容易。要真的做到平常心,难。其实,中庸的心态,就是我们说的平常心。人生,有生也有死,有得也有失。日月,有升也有落,有圆也有缺。生死、得失、升落、圆缺,本来都是事实。那么,生死得失、贫富贵贱,谁是善、谁是恶呢?谁是好、谁是坏呢?谁是美、谁是丑呢?谁是对、谁是错呢?连小孩都知道,有生必有死,有死还有生。但是,我们有几人不贪生怕死呢?生死得失,本来无所谓善恶好坏。善恶好坏,是“人为”加到事物的身上的。而且,人还产生了一种心理现象趋利避害。人心,把生当作好,把死当作坏。然后,求生避死。于是,本来无善无恶的真实世界,被“人为”地变成了一个有善恶得失的虚幻不实的世界。我们眼睛一睁,看到的都是善的、恶的、好的、坏的、是的、非的世界。不仅如此,人与人之间还要为善恶、好坏、是非争论不休。

所以,有善有恶的心,背离事实真相;趋利避害的心,背离于道。

什么是平常心?平,就是平等。用平等的心对待生死得失。生是好的,死也是好的。常,就是正常。把人或事分成善恶是非,我们的心就不正了,就歪了。正,就是无善无恶。

什么是中庸?中庸,就是让我们把心,从善或恶、是与非的两边上收回来。当心无善无恶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中庸的心态。

格物,就是格去我们心中的善恶是非。王阳明说,所谓诚意,就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让是非善恶之心,回归无善无恶之心,就是格物,就是诚意之功。所以,诚,就是中庸。

如何格物?如何修炼诚意之功?如何修道?如何登临中庸的境界?《大学》的方法简要精妙。《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字,我把它称为心理咨询的六字秘诀。在后来的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我用六字秘诀进行心理咨询,提炼出简便、可靠、快捷的“曾子疗法”。“曾子疗法”的最大特色是,改变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必须探寻个人隐私的局限,实现了心理咨询不必再触及个人隐私的新方法。

烦恼从哪里来的?

好心情从哪里来的?

人心不诚,偏离了中庸之道,是所有一切烦恼产生的根源。人心归诚,重返中庸之道,一切烦恼顿失其根。所以,识道,信道,从道,是人生幸福的捷径。好心情之路,如果离开道,越走越远,越努力越痛苦。所以老话说,顺道者昌,逆道者亡。依道做人做事,好心情就昌盛,幸福生活就昌盛。以诚待天下之事,以爱待天下之人、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中国文化,以和为贵。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的基础是诚,诚的基础是道。以诚从道,和气复生。和气盛则天下共生,世界大同。道,本无是非。离开了道,无不是非。人有是非善恶之心,烦恼之芽从此萌发。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是“先觉觉后觉”的教育。中国文化,既不是中国古代文化,也不是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先觉,已经觉悟的人;后觉,我等还没有觉悟的人。还没有觉悟的人,跟已经觉悟的人修学觉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所以,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是“圣人对凡人的智慧教育”。觉悟的标准何在?

王畿的“无善无恶”就是标准。“ 无善无恶”的心是大彻大悟的觉心。心如明镜,一尘不染。“ 无善无恶”的心,没有染污。心无染,意亦无染,知亦无染,物亦无染。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只要是凡夫俗子,都要跟圣人修学觉悟之道。孔子是圣人,觉悟的智者,三千门徒,七十二贤弟子。他们都跟孔老夫子学习觉悟之道。但是,他们能否代表孔子的智慧?不能。类似于今天的学校,学生要考试,有学生考试不及格。不及格的学生,能代表老师的知识水平吗?同样,跟孔子修学觉悟之道,有的弟子成绩优异,有的良好,有的一般,有的不及格。只有成绩优异的弟子,其智慧才能接近“无善无恶”的心境。朱熹是孔子在历史上的弟子,他的《四书集注》是修学孔子觉悟之道的成绩单。朱熹的《四书集注》能打多少分,本人才疏学浅,无能为力。但是,《四书集注》绝对没有达到“四书”的智慧水准,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如果把朱熹的《四书集注》,或其他大家的论著当作“四书”或孔子的智慧,中国文化就太冤枉了。

- END -

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方,仅供参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