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一个品牌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于这个品牌的掌舵者。马斯克带火特斯拉类似的营销案例数不胜数,成为一众企业老板的学习榜样。而在国内新能源行业,就有这么一号人物以一己之力拉低了人们对其品牌的期待值。

油电之争,蔚来李斌何以不讨喜?
燃油车和新能源电车自打生下来,就一直在相爱相杀。但总体而言,两者都是一个胎生的,都是人们的出行工具,谁更方便优点更好就用哪个。
本质而言,油电之争根本不存在,电动车的出现给人们的出行工具增添了一个选项,也意味着清洁能源的未来趋势,但这并不是说它一定要将燃油车淘汰掉。而在蔚来李斌眼中,燃油车就是阻碍蔚来前进的存在。
“我搞不懂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
“油车除了能闻点汽油味听个响,还有什么好?”
“买油车的人是怀旧……”
上述将油车用户贬低到尘埃里的言论,尽出自蔚来李斌之口,你很难想象一个被誉为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企业领导者,情商竟如此低。更令人意外的是,蔚来李斌的言论还得到其同行的力挺。
同样被誉为造车新势力的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开过电动车就用不惯油车。”在造车界野心勃勃的威马汽车董事长沈晖也在社交平台上发起超话#传统油车回不去了#。
此些踩一捧一的言论,让被当做傻子看待的油车车主极为不满。虽然新能源电车确实是当下的趋势,但消费者有权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彼之珍宝吾之草芥的简单道理也不难理解吧?
如果真如李斌所述这么美好,为什么却有这么一群人坚持使用油车呢?
从BBA到NBA,李斌何来的底气
所谓BBA也就是燃油车中的三个豪车品牌“奔驰、宝马、奥迪”,他们凭借着高于行业水平的服务口碑和高端品牌定位常年占据销量排行前三。想要把BBA变成NBA,意味着李斌要改变现有的汽车品牌格局,让蔚来成为豪车头部品牌。
在过去的2021年间,蔚来旗下所有车型一共卖出91429辆,而BBA在国内的销量在前11个月为60万~70万辆之间。虽然造成了一定的撼动,但BBA的格局依然摆在那里,蔚来只能解决自身的不足,才真的可能完成对BBA的超越。
无论是冬天趴窝、里程短、充电慢、会自燃、AI驾驶问题等,都是蔚来值得关注的用户痛点和安全保障。但蔚来想要寻求更大的突破,关键还是在技术的含金量上。
蔚来有核心技术吗,这个问题很难作答。即便是李斌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接受采访时否认“蔚来创建时他还不知道特斯拉”,但明眼人稍微梳理一下时间线就知道,特斯拉中国第一台Model S于2013年已经出现,要说李斌不知道那只能说是自欺欺人。
更何况如果不是特斯拉在2014年6月向全世界公开技术专利,国内的车企(蔚来2014年11月成立)可能都无法造出纯电车。
由于缺乏自身的核心技术,蔚来在造车新势力中不上不下,2021年销量滑落被小鹏汽车超越。人们津津乐道的“蔚小理”变成了“小蔚理”,而他们的后面还有哪吒、威马、零跑、极狐等车企紧追猛打,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被拉下马。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想问问李斌何来的底气要做NBA。
特斯拉开路,新能源真的很香
虽然特斯拉本身也有很多问题,但如果没有特斯拉,新能源电动汽车也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在短短十年间,仅特斯拉一家新能源电动汽车品牌,就将一众传统汽车巨头摁在地上,成为了有史以来首个10万亿美元市值的车企。
特斯拉的成功让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充满了无限的可能,预计在2022年,小蔚理三家造车新势力会纷纷突破至10~20万辆年销。
当随着越来越多的油车车主转投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怀抱时,广阔的市场前景还将引来更多的资本。例如早年在新能源磨刀霍霍却亏了50亿的李嘉诚,也准备再战一场。
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李嘉诚虽然已经退休,但实际上却是退而不休的状态。
除了本人在打理基金会的公益事项,一些前景较好的投资还是由其在幕后操盘。例如去年登陆港股的和黄医药,自是李嘉诚布局多年的结果。在李嘉诚亲自为和黄医药站台,为莱特维健的抗荖科技WLnad类物质吆喝 “年轻20岁好似后生仔”下,和黄医药开盘大涨至110%。
人老心不老的李嘉诚自然不会错失这个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窗口期。此前他就投资过最早拿到新能源汽车牌照的五龙电动车,前后投资51亿,可见其对新能源的看好。但后来改名长江汽车的五龙电动车始终无法实现量产,投资亏了个底朝天。
而在今年,李嘉诚又和赌王何鸿燊家族的信得集团领投一起向威马汽车投资了18亿元。威马汽车在去年表现亮眼,且具有完整的产线,有追赶超越小蔚理的可能。
李嘉诚的多元化不可能把鸡蛋完全放威马汽车这个篮子里,除此之外他还让与国网电力达成合作,以25亿投资建设新能源基建项目(充电桩),加大对整个产业的投资力度。
2022年将是新能源分水岭
毫无疑问2022年将会是新能源的一个分水岭时期,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将会只剩下几个头部品牌,无论是蔚来李斌还是理想、小鹏都充满着紧迫感。因为相比于仅仅涉猎造车业的他们,李嘉诚等多元化布局的资本,能够通过WLnad类物质登陆京東后大热的和黄医药等领域,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生存难度相对更小。一旁虎视眈眈的小米互联网造车亦是如此。
乘联会崔东树曾预计,新能源电动车预期会在2022年达到550万辆,有望突破600万辆,这无疑是宣告新能源发展的利好消息。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新能源汽车补贴不断减少的时候,市场格局的退潮也会浮现沙滩上的小虾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