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洋教授贝淡宁的中国情缘:研究推广新儒家文化20多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祖锋

研究新儒家文化20多年,专心致力于推动学院国际化发展,加拿大学者、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说,他想一直在中国发展下去,传承发扬儒家文化,继续为山东服务。

洋教授贝淡宁的中国情缘:研究推广新儒家文化20多年

20多年前研究新儒家文化

穿着一件笔挺的中山装、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言谈举止间透露着儒雅和谦虚,1月4日下午,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见到了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

出生于1964年的贝淡宁是一位加拿大学者,却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从1996年开始,贝淡宁任香港大学哲学系副教授;2004年,他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任哲学系与苏世民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政治理论。

贝淡宁是世界著名政治哲学家,也是当代新儒家在国际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从20多年前开始,贝淡宁就开始研究新儒家学说。2017年,贝淡宁踏上齐鲁大地,来到山东大学出任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我在山东工作比较顺利,对山东有很强的归属感。”通过这几年在山东的生活工作,贝淡宁对儒家文化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说,山东作为儒家发源地,山东人的性格、风俗习惯受儒家影响非常大。“比如说请客礼仪,每个人的座位都是有讲究的。”贝淡宁说,他刚来山东时也是非常不适应,但是后来也慢慢习惯了这种酒桌礼仪文化,融入了本地的生活习俗。

洋教授贝淡宁的中国情缘:研究推广新儒家文化20多年

山东历史感非常厚重

在山东生活的4年时间里,对贝淡宁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山东的历史感非常厚重。“山东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它的历史感强烈而深刻,这也是山东的精神内核。”贝淡宁说,这种强烈的历史感一方面比较传统保守,另一方面又充满现代科学精神。贝淡宁工作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位于美丽的青岛鳌山湾畔,风景秀美。但是贝淡宁当初认为学校距离海边太近,担忧多年以后海平面上涨学校会被淹没,但是得知学校选址是经过缜密的科学论证后,也对这种科学精神感到钦佩。

贝淡宁去过山东很多城市,曲阜、济南、青岛、威海、枣庄等,在他眼里,山东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精神,“曲阜强调的是儒家文化,而青岛从各个角度来说是一座理想之城。”贝淡宁这样定义每个城市的精神。但他认为,城市的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也在一直变化。就像青岛从最开始的现代化城市到后来的浪漫之都,城市精神也在不但变化之中。

要求学生做到“和而不同”

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洋教授”,贝淡宁时常告诉学生们要做到“和而不同”。他说,山大的学生不比清华的学生差,清华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但是山大的学生更加好学,作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孔子的教学方法。

贝淡宁作为国际知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致力于研究中国和山东问题,对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青岛校区国际交流合作意义重大。贝淡宁在山大为研究生开设一门有关荀子政治思想的中文课程,他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置课程,反而在开课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课程,贝淡宁感觉这样的课程效果很好。他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致力于追求双向互动的师生交流体验,寓教于乐,带领学生亲赴兰陵荀子墓、稷下学宫等文化圣地游学,让学生在游学的沉浸式体验中能够真正长见识。此外还为学生定期开设学术讲座,积极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来山大开办讲座,促进青年教师的学术交流。

另一方面,贝淡宁积极推动政管学院的国际化教学,对于国际化,贝淡宁认为这确实是学院的短板。以他在清华执教十多年的经验,他认为山大的本科生并不比清华的本科生差;但山大学生缺乏出国的机会,而清华的学生这样的机会多很多。为此,贝淡宁带领学生们积极参加国外学术交流项目,丰富学生们的学术见闻。

最喜欢的青岛海鲜是蛏子

贝淡宁曾说自己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儒者”,每次出席重要场合,他都会穿上最喜欢的中山装。作为一个娶了中国太太,在中国工作居住20多年,又是研究儒家学说的外籍学者,贝淡宁总是想将自己彻底融入中国的文化中。贝淡宁这个中文名,也是取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贝淡宁说,山东人非常友善,爱交朋友,他经常会和学生们聚餐,一边品尝着当地美食,一边交流着课题研究。对于贝淡宁来说,青岛除了是一座浪漫的理想之城,青岛海鲜也非常鲜美,尤其是青岛的蛏子是他的最爱。

在贝淡宁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放着各种儒家学说的书籍,他认为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传统哲学的核心价值观。2021年,贝淡宁被山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称号。“我一直希望在中国发展,为山东服务。”谈及未来工作打算,贝淡宁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