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没在国内也无人夺权?

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段时期。此时期东周君王仍为各诸侯国的共主,在国君继承人问题上,各国都一直共同遵循宗法制度,即釆用嫡长子继承制保证王位利用父子血缘关系的承续。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制度有所变通,在王位继承人上更多的是以才能和实力来进行选择,以应对诸侯国间频繁的战争。战国时期的君王子嗣众多,不是所有的嫡长子都能够顺利继位,为了王位争夺往往非常尖锐、复杂、激烈,甚至血腥。

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没在国内也无人夺权?

春秋战国,甚至西周时期,不是嫡长而获得继承权的也大有人在。当然,这种情况是嫡长子自己死了,或者是想继位的庶子使用手段把嫡长子给害死了,总之嫡长子是死了不存在了,这才有了庶子的份儿。其实从春秋时期开始,整个东周就已经开始礼崩乐坏了。虽然秦朝以前很看重血统,对嫡长子很在意,不过春秋开始篡位之事就已经时有发生了,姜齐后来变成了田齐,赵魏韩把晋国给分了,这都是对宗法制度的赤裸裸挑衅。

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没在国内也无人夺权?

尽管那些合法的王位继承人,或是因为去外国做“质子”,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不在国內,而那些有夺权野心的势力,囿于其实力的不足,也是有心而无力铤而走险的。此外,凡是能够取得王位合法继承人资格之人,基本上都是其国内各派势力妥协的产物。而且早就与国内多数派系,形成了某种微妙地政治平衡格局。从而取得了朝野之间的支持,因此多数储君已经集聚起了不可小视的人望与拥戴力量,这是储君能够立足于国内的基础。

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没在国内也无人夺权?

在国家存亡之际,各个国家都会同仇敌忾,王子丶将相都为国之命运担忧,那有余热图谋不轨。当然,秦国能成为最后的大赢家,除了秦始皇本身就是赢家的人,还多亏吕不韦,将一个不是太子的人质带回秦国继了位,不久病死正好传到了嬴政,就是秦始皇。战国时代,秦能先后灭掉分封制的共主西周和东周,最后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确是应该赢的。

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没在国内也无人夺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