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戰國時期諸侯王繼承人,沒在國内也無人奪權?

戰國時期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這一段時期。此時期東周君王仍為各諸侯國的共主,在國君繼承人問題上,各國都一直共同遵循宗法制度,即釆用嫡長子繼承制保證王位利用父子血緣關系的承續。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這個制度有所變通,在王位繼承人上更多的是以才能和實力來進行選擇,以應對諸侯國間頻繁的戰争。戰國時期的君王子嗣衆多,不是所有的嫡長子都能夠順利繼位,為了王位争奪往往非常尖銳、複雜、激烈,甚至血腥。

為什麼戰國時期諸侯王繼承人,沒在國内也無人奪權?

春秋戰國,甚至西周時期,不是嫡長而獲得繼承權的也大有人在。當然,這種情況是嫡長子自己死了,或者是想繼位的庶子使用手段把嫡長子給害死了,總之嫡長子是死了不存在了,這才有了庶子的份兒。其實從春秋時期開始,整個東周就已經開始禮崩樂壞了。雖然秦朝以前很看重血統,對嫡長子很在意,不過春秋開始篡位之事就已經時有發生了,姜齊後來變成了田齊,趙魏韓把晉國給分了,這都是對宗法制度的赤裸裸挑釁。

為什麼戰國時期諸侯王繼承人,沒在國内也無人奪權?

盡管那些合法的王位繼承人,或是因為去外國做“質子”,或是因為其他原因而不在國內,而那些有奪權野心的勢力,囿于其實力的不足,也是有心而無力铤而走險的。此外,凡是能夠取得王位合法繼承人資格之人,基本上都是其國内各派勢力妥協的産物。而且早就與國内多數派系,形成了某種微妙地政治平衡格局。進而取得了朝野之間的支援,是以多數儲君已經集聚起了不可小視的人望與擁戴力量,這是儲君能夠立足于國内的基礎。

為什麼戰國時期諸侯王繼承人,沒在國内也無人奪權?

在國家存亡之際,各個國家都會同仇敵忾,王子丶将相都為國之命運擔憂,那有餘熱圖謀不軌。當然,秦國能成為最後的大赢家,除了秦始皇本身就是赢家的人,還多虧呂不韋,将一個不是太子的人質帶回秦國繼了位,不久病死正好傳到了嬴政,就是秦始皇。戰國時代,秦能先後滅掉分封制的共主西周和東周,最後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确是應該赢的。

為什麼戰國時期諸侯王繼承人,沒在國内也無人奪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