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很多人说太平军像土匪?他们进城之后简直是无恶不作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

谈及太平天国,许多人的脑海里,第一浮现的便是“农民起义”、“救亡图存”、“反侵略”之类的字眼。然而,一个硬币总是存在着正反两面,尽管,太平天国确实在反封建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同时它又给当时已经摇摇欲坠的中国,带来了许多灾难。

在这其中,苏浙徽商所遭受的冲击,尤其沉重。

为什么很多人说太平军像土匪?他们进城之后简直是无恶不作

徽商作为明清时期最古老的商帮之一,对两浙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明朝末期,徽商便在两浙地区取得了“商籍”。所谓商籍,便是本籍之外的一个副籍,是当时科举考试为了方便两浙地区往来的商人子弟特别设置,以便他们能够在杭州就近参加考试,免于往返奔波。

商籍设定,极大的促进了杭州地区的文化发展,使得许多旅居杭州的徽商子弟就读于当地书院,其中,以紫阳、崇书学院居多。这些书院不同于寻常书院,它们学风严谨,更是以“舫会”和“摇课”作为主要的上课方式。那时,不少徽商子弟便是在这样一种惬意的生活姿态中,过着诗以陶情、琴以养志的生活。

徽商人中有一子弟,名曰程秉钊,虽是商人子弟出身,但是,颇有些才子之气。他在其咸丰年间和辛酉年间的日记《记事珠》中,便记载了这样的景象:

光绪十六年,程秉钊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任庶吉士,后来,成了知名的学者。当值撰写日记之时,程秉钊正寓居杭州,毕业于崇文书院。从他所著的《记事珠》上来看,程秉钊的日常生活,除了学习传教,便是游览江河茶酒作伴。在风雪迷离的西子湖畔谈笑坐卧闲适非常,往来者皆是博学鸿儒才子佳人......

然而,这样的美景,并没有持续多久,《记事珠》笔锋一转,安逸的杭州生活,便突然上演了一副人间惨状。

为什么很多人说太平军像土匪?他们进城之后简直是无恶不作

当时,太平军兵起金田,迅速北上,制造咸同兵燹,给皖南地区带来了灭顶之灾,紧接着,又是袭击桑梓。

咸丰十年二月四日,程秉钊听闻绩溪已遭太平军攻陷,不由在日记中,写道:“疑骇至极”。翌日,他又听闻,太平军从宁国奇袭绩溪,攻当地人之不备,想到自己族中有人在办团练,且“素有富名,恐怕难以幸免”,又思及八旬祖母,至今全无音讯未知凶吉,“思之心胆俱寒也”。

此后,谣言四起,人心动荡,因杭州势单力薄,军备不足,恐怕难以抵挡。程秉钊每日提心吊胆,颇为恐惧,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每日与友人借酒消愁。到了二月十五日,局势似乎稍有缓和,读书人又马上固态萌发,以诗会友,遍览名山。但是,太平军的威胁,却并没有消失。

此时的太平军只是在短暂的蛰伏后,酝酿着更大的阴谋。两日之后,忠王李秀成便率军攻陷武林、钱塘等门,数日之后,守军尽数溃散。至此,杭州城市第一次陷落。程秉钊在他的日记中,便记录了这样一番景象:“城未闭时,城中百姓便已仓皇逃走,出凤山、候潮两门者,不计其数......”

为什么很多人说太平军像土匪?他们进城之后简直是无恶不作

当时,江水中数以万计的船只争相渡水,雨愈下愈大,风也愈来愈急。舟小而人多,落水者无数,男女老幼,哀泣与风暴洪涛之中,旁观者无不伤心凄惨,但是,苦于自身难保,无法搭救。

后来,有人统计,此次变故中,大半人死于践踏,十分之二人死于洪涛,十分之一人活活饿死。而真正活下来的,不足十分之四。这场事故,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百姓在江河波浪中惨死,人们颠立于阴阳两界中进退失据。

除此之外,这本日记中还记载了叛乱期间,杭州城内外的许多大小事件。

诸如:城中士兵与百姓因争市而相互交恶。在杭州城失陷后,混乱不堪的街道,以及百姓贫穷困顿,朝不保夕的恐惧等等。作者对自己与太平军的应对周旋,也记有详细叙述。此外,日记中也描述了杭州城劫后的许多惨景:“到处尸横遍野血肉淋漓,想到往日繁华的都市变成现在这副模样,不禁令人唏嘘。”

当时,土匪横行,甚至官兵也混在其中,而程秉钊,实在再难久留,便决计于六日外迁。

为什么很多人说太平军像土匪?他们进城之后简直是无恶不作

逃出城外的程秉钊,再无往日荣光,浑身透着一股沧桑感。

当他渡江于泊靖江时,看到帆樯不断,桨橹如织,不禁感叹:“人似枯鱼穿网出,船如奔马渡江来。”

太平天国时期,江南不复往日繁华,许多人便逃亡江北,程秉钊也在其列,他的父亲和兄弟亲戚,都活跃于通州一带。后来,程秉钊虽然到了时局更加稳定的江北,但是,却一直对江南惨景难以忘却,时时惊心。在他的日记中,也常常见到兵败溃逃,烧杀掳掠等情景。

而程秉钊,就像是江南百姓的一个缩影,见证了太平天国的诸多暴行。

参考资料:

【《太平天国军事史》、《记事珠》、《太平天国反抗满清压迫大起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