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创】内蒙古|司建新:跟大李老师聊家常

【原创】内蒙古|司建新:跟大李老师聊家常

|内蒙古阿拉善盟

司建新

【原创】内蒙古|司建新:跟大李老师聊家常

跟大李老师聊家常

新年伊始,发小同学桂芸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让我再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大李老师。时间是2022年1月5日,星期三。因为之前她并没有告诉我今天大李老师要来,或许是她有意想给我一次千载难逢的喜悦吧。

一见面,大李老师就跟大家说,这小伙子我熟悉,并一口说出了我的名字,大家几乎都愣在那里;我惊讶的喊了声“老爷子”,握手入座后,我的眼睛就一直围着大李老师的身影不停地转动,我的思绪就一刻也没有停顿,有聆听、有回想、更有那一份永远抹不去的深情与眷念。

上世纪七十年代,从我能记事起就记住了“大李老师”这个称呼,但从不知道大李老师的姓名,也从不敢向父母和哥哥姐姐们问起,因为那样会觉得很不尊重。在我们小的时候,小伙伴小同学们闹起矛盾来,如果谁说出了对方家长的名字,那就是“骂家长、骂大人”。所以,受这样一种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就一直没敢问起大李老师的名字。直到参加工作近十年后,大概是2000年前后,信息发达了,经常会在报刊杂志上看到大李老师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通过落款署名和自己的内心感应,慢慢地按图索骥,才知道大李老师的名字,越发开始了默默地关注。那时候,有次出差到盟里,在他工作的机关走廊里迎面碰见了“当官”的大李老师,虽然二十多年没见面了,他却一眼就认出了我,详细地询问了我家里的情况。那一次,因为分别的时间太久让我不敢确认,就怯怯地问:“您是……大李老师?”之后就是在阿左旗作为人大代表去社区接受述职评议时见到了退休后的大李老师,他老人家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与今天的相聚相叙没有什么两样——虽满头银发,却依然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又不失幽默乐观的本色,真让人有种“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大李老师说,塔木素格布拉格公社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在那里、在塔木素学校他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那片热土,一干就是八年。他是学校第一个正儿八经的汉授语文老师,在他到来之前汉班的语文课都是由蒙语老师教的,老师们家长们学生们和公社里都像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他来呢。大李老师是公社指派我父亲骑着骆驼从巴彦诺尔公驮到塔木素的,在漫漫长路走到离塔木素公社约十公里的夏日扎干这地方一个牧民家里住了一宿,牧民老阿爸一见他就用蒙语说“这个小伙子将来要离开公社呢”。大李老师能听懂蒙语,他理解了老阿爸的意思,是说他将来会很有前途、要进机关当“干部”的。当时他并没有太在意,后来随着事业的发展老阿爸的话果然在他身上应验了。但是,大李老师一直保持了他当老师教书育人时的优秀品格,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领导”,却更乐意大家叫他“老师”。所以呢,我这四十多年就在内心深处这么叫着,也从没改过口,觉着这样亲切。

大李老师特别受人尊敬,这在塔木素公社是有口皆碑的。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了都会热情相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大李老师说,1965年,他刚到塔木素的那天,还没来得及从骆驼垛子上把东西卸下来呢,就有小孩子急急火火的跑来叫我父亲,说家里有事,让父亲赶紧回家,从孩子们急切的表情和并不清晰的叙述来看,可能是我们家要添丁了。正是那一天,我二哥出生了。因此,大李老师直到今天都对二哥的生辰八字记得尤为清楚,每当提起他都会自信满满地说,谁要不信就拿出二哥的身份证一对便知。人们都说大李老师总是乐善好施,可他却说“我永远同情弱者”。在塔木素学校工作的那些岁月里,他因为偷偷地给那些被冤打成“当权派”“内人党”的民族干部理掉了因长期关押、长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头发胡须,使他们焕发精神、坚持正义而被认为是“保皇派”,他没怎么在意过,依然用自己的才华伸张着正义。试想,在那样一个风云波谲的年代,敢于仗义执言的能有几个?在那时候,大李老师就会用吹口哨的办法给那些受害者发送消息,使他们免受了不少皮肉之苦。我小学同学的父亲英年早逝,大李老师慷慨解囊,路遇同学的母亲,二话没说就从兜里掏出一元二元凑齐的20元钱交给这位母亲,为她家解了燃眉之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20元放在今天该是多少?那只能用浓浓的乡情去衡量了。

大李老师至今还保存着一个刻有经文的铜铃铛,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从哪儿找来的,更不知道是哪朝哪代铸造的。当时只是为了上下课时间到了摇摇这铃铛,维持秩序用的,直到教室门前挂起了大钟才把这铃铛收藏起来,压根儿就没想过它的什么价值。更加传奇的是,在“破四旧”过程中,为了不因这铃铛上的经文而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也为了保护这铃铛不受损,大李老师悄悄地把铃铛交给了我的父亲,嘱咐在加工厂里没人的时候把上面的经文打磨平,这样铃铛就能保住了。可是等到“雨过天晴”,我父亲怀着十分内疚的心情“完璧归赵”时,大李老师惊奇地对我父亲说“哎呀呀!司大师,您可是干了一件大好事哪!这下铃铛就完完全全保住了。”怎么回事呢?原来,父亲告诉大李老师,因为他自己每天和叮叮咣咣的“锤炼”之声打交道耳朵已经受损,要想把铸刻在铜铃上的经文给锉平了,那声音该有多嘈杂尖锐呀,所以他就没按大李老师安顿的去做。这反而促成了两人近乎完美的传奇佳话,这件事也让大李老师兴奋至今。

大李老师是个细心人,他把父辈写给他的书信全部展开熨平后装订成册,作为优良家教家风传承下来。他还不失风趣地对大家说,你们要想看到这些家信就得受点儿“委屈”,只能站着,把册子轻轻放在桌子上、轻轻地翻看,因为纸张已经很脆弱了,一不小心就会破碎。就为这个,我更想早日目睹那一封封抵过“万金”的家书了,从中深深感受一下如此家风的魅力,以滋养自己的心身。在我心目中大李老师总是那样谦逊和蔼,堪称楷模。我曾多次观瞻过老人家的墨宝,总会让人耳目一新,唯有一点是几乎未变的,那就是每到落款处他就惜墨如金了,只署“彰善”两个字就用印了,每一次都会让我钦佩有加。

大李老师须臾不曾忘记塔木素那片他曾经付出过青春和热血的土地。他说,那里的人都很好,善良、淳厚、朴实,怎能让人忘记;塔木素格布拉格用汉语表达就是“福泉”,意寓生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幸福平安、生生不息。

【原创】内蒙古|司建新:跟大李老师聊家常

司建新,1968年9月生,199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8月参加工作。国家公务员,爱好文学。

【原创】内蒙古|司建新:跟大李老师聊家常
【原创】内蒙古|司建新:跟大李老师聊家常

★★ 平台简介 ★★

【阿拉善文学】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两新”合作平台,为《阿拉善文学》期刊推选优秀作品及新人。该公众号不限年龄、地域,为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等提供原创文学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

联系编辑投稿

请扫描二维码

1524883005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