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钱币就是个“破铜片”,却越来越贵,会崩盘吗?

总是有一些泉友对古钱的行情表示担忧,“币圈崩盘论”也叫嚣了几十年,甚至还有“萌新”表示很不屑:“不就是一块铜片片嘛,炒到那么高的价格,炮声一响,谁还买你的破铜片子!”

的确,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古钱就是一块“破铜片”,不产生实用价值,就和大款明星们购买的奢侈品一样,花钱买的就是品牌溢价,你认可,它就有价值,你不认可,它一文不值!

既然有那么多人愿意掏钱购买这些“破铜片”,就是对它未来价值的认可,会不会崩盘?我们就从各方面来讨论一下古泉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古钱币就是个“破铜片”,却越来越贵,会崩盘吗?

收藏品的价值,体现在它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以及珍稀度、材质、工艺和大众对它的认可程度,恰好,古钱拥有上述所有的特点。

华夏文明是全世界唯一传承几千年而不断层的文明,所有的王朝更替、政权迭起,都能在钱币中找到证明。钱币可以说是我们的文化符号之一,经济、农业、建筑、政治、宗教,古人的智慧,都浓缩在钱币当中。

李斯、欧阳询、苏东坡、蔡京、米芾、欧阳修、金章宗、党怀英、宋太宗赵光义、宋徽宗赵佶,一部古钱币史就是一部书法传承演变史。

佉卢文、龟兹文、摩尼文、于阗文、粟特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契丹文、西夏文、察合台文、满文等10多种文字,以及篆隶草行的汉字演变,古钱币见证了华夏各民族的大融合,借此得窥古代文明的变迁。

可以说,中国古代货币所承载的厚重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美国才200多年历史,他们刚建国时期所铸的钱币如今都是几百万美元的天价(如双鹰金币、自由女神像镍币等等),如果他们拥有中国这样的悠久历史,那还不吹上天?

古钱币就是个“破铜片”,却越来越贵,会崩盘吗?

中国泉币学社诸位大师级藏家

中国钱币收藏史第一次鼎盛时代,是清末民国时期,张叔驯、罗伯昭、丁福保、王荫嘉、李荫轩、戴葆庭、马定祥等一批大师、学者、藏家,互相学习,出书立传,为古泉收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仁涛为了收藏一枚国宝金匮直万,耗资5000大洋!张叔驯花500大洋从戴葆庭手里买下“四眼大齐”后,珍藏起来别人出千万天价他都不卖!泉商王希贤倾家荡产,从前清皇亲国戚手里买下大清金币、开炉钱、牙样钱等如今动辄百万的名珍。

罗伯昭、张叔驯、郑振铎、杨成麒、杜维善等先贤,一生藏钱无数,却把自己的大部分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国家,才有了如今各大顶级博物馆里面的钱币珍藏,更有了如今古泉收藏的盛世情景。

没有这些人的付出,很多珍贵的古钱文物都将消失在历史当中,正因为他们,后来的收藏者们才更如鱼得水,将古泉收藏这一行业发扬光大。

古钱币就是个“破铜片”,却越来越贵,会崩盘吗?

玩古钱币,不仅是收藏和投资,更是现代人了解古代历史、经济和书法的最好途径之一。2017年,全国政协委员张建国,就曾提出关于增加钱币文化在中小学历史教学中比重的提案,2021年的两会,张建国的提案稿,又将重点突出钱币对文化自信的树立,以及钱币对文化认同的培养。

近年来,国家也在中小学教材里加强了钱币知识的修订和补充,教育频道制作的专题栏目《钱币与王朝》、《钱币中国》面向公众科普,网络媒体关于钱币的文化宣传更是从不间断。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系统性收藏中国古钱币的学者、藏家,也数不胜数,中国的钱币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认为钱币只是投资品,只是商家炒作的商品,未免太过肤浅......

古钱币就是个“破铜片”,却越来越贵,会崩盘吗?

当你真正了解古钱币的背后,是加强人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的了解,有着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义后,你就会知道,宣扬“钱币崩盘论”是多么的无知!

这么多年来,收藏不仅没有成为“夕阳产业”,反而精品越来越贵,追捧者无数,不知道当年唱衰的人,现在又是作何感想?

古钱币的历史底蕴,远不是现代人炒出来的某些虚拟币可以比拟的,就算从现实的利益角度来说,纯金融商品的盘子炒得太高,谁当最后一个接盘侠,谁就会输得很惨,但古钱币永远是稳步增值,就算有短期的行情下跌波动,也绝不会沦为一文不值的泡沫。

钱币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历史的传承,尤其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少用到纸钞的情况下,它的价值也就愈发凸显,可以很有信心的说,除非世界经济崩溃,或者发生世界大战地球毁灭,不然你大可放心的收藏古钱币吧!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