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錢币就是個“破銅片”,卻越來越貴,會崩盤嗎?

總是有一些泉友對古錢的行情表示擔憂,“币圈崩盤論”也叫嚣了幾十年,甚至還有“萌新”表示很不屑:“不就是一塊銅片片嘛,炒到那麼高的價格,炮聲一響,誰還買你的破銅片子!”

的确,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古錢就是一塊“破銅片”,不産生實用價值,就和大款明星們購買的奢侈品一樣,花錢買的就是品牌溢價,你認可,它就有價值,你不認可,它一文不值!

既然有那麼多人願意掏錢購買這些“破銅片”,就是對它未來價值的認可,會不會崩盤?我們就從各方面來讨論一下古泉的真實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古錢币就是個“破銅片”,卻越來越貴,會崩盤嗎?

收藏品的價值,展現在它的文化内涵、曆史傳承以及珍稀度、材質、工藝和大衆對它的認可程度,恰好,古錢擁有上述所有的特點。

華夏文明是全世界唯一傳承幾千年而不斷層的文明,所有的王朝更替、政權疊起,都能在錢币中找到證明。錢币可以說是我們的文化符号之一,經濟、農業、建築、政治、宗教,古人的智慧,都濃縮在錢币當中。

李斯、歐陽詢、蘇東坡、蔡京、米芾、歐陽修、金章宗、黨懷英、宋太宗趙光義、宋徽宗趙佶,一部古錢币史就是一部書法傳承演變史。

佉盧文、龜茲文、摩尼文、于阗文、粟特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契丹文、西夏文、察合台文、滿文等10多種文字,以及篆隸草行的漢字演變,古錢币見證了華夏各民族的大融合,借此得窺古代文明的變遷。

可以說,中國古代貨币所承載的厚重文化,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拟的,美國才200多年曆史,他們剛建國時期所鑄的錢币如今都是幾百萬美元的天價(如雙鷹金币、自由女神像鎳币等等),如果他們擁有中國這樣的悠久曆史,那還不吹上天?

古錢币就是個“破銅片”,卻越來越貴,會崩盤嗎?

中國泉币學社諸位大師級藏家

中國錢币收藏史第一次鼎盛時代,是清末民國時期,張叔馴、羅伯昭、丁福保、王蔭嘉、李蔭軒、戴葆庭、馬定祥等一批大師、學者、藏家,互相學習,出書立傳,為古泉收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陳仁濤為了收藏一枚國寶金匮直萬,耗資5000大洋!張叔馴花500大洋從戴葆庭手裡買下“四眼大齊”後,珍藏起來别人出千萬天價他都不賣!泉商王希賢傾家蕩産,從前清皇親國戚手裡買下大清金币、開爐錢、牙樣錢等如今動辄百萬的名珍。

羅伯昭、張叔馴、鄭振铎、楊成麒、杜維善等先賢,一生藏錢無數,卻把自己的大部分畢生心血都獻給了國家,才有了如今各大頂級博物館裡面的錢币珍藏,更有了如今古泉收藏的盛世情景。

沒有這些人的付出,很多珍貴的古錢文物都将消失在曆史當中,正因為他們,後來的收藏者們才更如魚得水,将古泉收藏這一行業發揚光大。

古錢币就是個“破銅片”,卻越來越貴,會崩盤嗎?

玩古錢币,不僅是收藏和投資,更是現代人了解古代曆史、經濟和書法的最好途徑之一。2017年,全國政協委員張建國,就曾提出關于增加錢币文化在中國小曆史教學中比重的提案,2021年的兩會,張建國的提案稿,又将重點突出錢币對文化自信的樹立,以及錢币對文化認同的培養。

近年來,國家也在中國小教材裡加強了錢币知識的修訂和補充,教育頻道制作的專題欄目《錢币與王朝》、《錢币中國》面向公衆科普,網絡媒體關于錢币的文化宣傳更是從不間斷。

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南韓、越南等國家,系統性收藏中國古錢币的學者、藏家,也數不勝數,中國的錢币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多人認為錢币隻是投資品,隻是商家炒作的商品,未免太過膚淺......

古錢币就是個“破銅片”,卻越來越貴,會崩盤嗎?

當你真正了解古錢币的背後,是加強人們對中國曆史、文化和經濟的了解,有着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義後,你就會知道,宣揚“錢币崩盤論”是多麼的無知!

這麼多年來,收藏不僅沒有成為“夕陽産業”,反而精品越來越貴,追捧者無數,不知道當年唱衰的人,現在又是作何感想?

古錢币的曆史底蘊,遠不是現代人炒出來的某些虛拟币可以比拟的,就算從現實的利益角度來說,純金融商品的盤子炒得太高,誰當最後一個接盤俠,誰就會輸得很慘,但古錢币永遠是穩步增值,就算有短期的行情下跌波動,也絕不會淪為一文不值的泡沫。

錢币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曆史的傳承,尤其是現在我們越來越少用到紙鈔的情況下,它的價值也就愈發凸顯,可以很有信心的說,除非世界經濟崩潰,或者發生世界大戰地球毀滅,不然你大可放心的收藏古錢币吧!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