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地球博物馆——关于生命,关于死亡

《俄罗斯千年文化》是利哈乔夫最后一部专著,论题明确而深刻,有助于提高每一位读者的文化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本书是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俄罗斯文化研究的总结。

俄罗斯千年文化充分汲取了基督教思想。在本书中,作者利哈乔夫强调了俄罗斯文化的欧洲特点,与此同时,也揭示了俄罗斯民族的特性,这种特性体现在俄罗斯人对精神的追求和探索之中,也体现于俄罗斯审美标准和俄罗斯东正教的宗教体验之中。这种敬慕大地及崇拜大自然的经验,产生于罗斯受洗(接受基督教)前后的生活实践,这种经验是当代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而这些理论决定着俄罗斯的命运。

地球博物馆——关于生命,关于死亡

《俄罗斯千年文化》这本书不仅对俄罗斯千年文化的意义与作用做了详细的阐述。还涉及造型艺术、造型艺术起源、民间艺术创作等话题。

作为俄罗斯当代知识分子象征,利哈乔夫的眼光并不局限于俄罗斯本国。他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生态学,呼吁保护环境,但是人不仅是生物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人离不开文化环境就像离不开空气,没有文化就意味着人类道德上的灭绝。事实上,文化生态就是世界各族人民组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圈。整个地球就好像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所有人类都肩负着保护地球的责任……”

地球博物馆——关于生命,关于死亡

解析俄罗斯历史

在我看来,俄罗斯历史犹如一部徐徐展开的、孤独而令人费解的文化悲剧,有时因为自身的孤独被抛到不被人理解的悬崖之下,有时又因为那些伟大的作品和非凡的人物而自我彰显。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接近尾声时,我已走过十分漫长的人生之路,我所拥有的是自己对俄罗斯历史最直接的感受,而不是文字和文献记载的历史,也就是说,是“亲历”的感受。比如,我对皇帝尼古拉二世、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位继承人、各位大公等人物,还有十月革命前的老彼得堡(彼得堡艺人、女芭蕾舞演员等)都记忆犹新。革命浪潮、机关枪从火炮博物馆方向朝着彼得堡要塞连续扫射的情景、纳甘左轮手枪向索洛韦茨基群岛受难者墓地上空射击的枪声、许多饥饿的农家妇女带着孩子,在列宁格勒居民楼的门廊内躲避寒冷的场景(1932年严冬时节)、对列宁格勒大学和普希金文学之家那些受辱、无助和哭泣的学者们的批判、列宁格勒900天大围困的恐怖气氛等等,所有这些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视觉和听觉记忆之中。

对我来说,歌剧《霍万希斯之乱》《鲍里斯·戈杜诺夫》《隐城基捷日的传奇》等,都是通过艺术形式表现的俄罗斯百年历史写照。

我对历史、俄罗斯文化的研究成果已融聚成一幅充满浓烈感情色彩的俄罗斯千年史画卷。其中既有痛苦和磨难,也有英雄主义气概;既有探索,也有失落。

在俄罗斯文化史中,曾有过几个充满悲剧的巨变阶段。每逢此时,总让人觉得,一切又将重新开始。

古罗斯接受基督教的过程也曾如此。当时的人们仿佛觉得,多神教文化的寿数已尽,俄罗斯语言艺术的民间口述创作形式已成为过去。然而,数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才认识到,语言文化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变成了另外多种形式。民间口述文学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书面语形式。

大变革阶段发生在伊万雷帝执政时期。“无益的”文学、小说似乎被彻底斩除,但是我们发现,半个世纪过后,即在17世纪初,过去的经验依然如故。不仅如此,尽管那些经验在16世纪下半叶一直“保持沉默”,但它们却变得更加崇高。

在俄罗斯文化史中,具有启示意义和悲剧性的巨变发生在彼得一世的国家改革时期。当时一切都必须重新做起,但是根据几个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发展状况,专家们清楚地看到,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发生任何中断。俄罗斯文化的发展线路曾一度遇到危机,但它最终得以恢复并在新水平上继续发展,即在掌握西欧经验的水平上继续发展。

每次巨变到来时,人们总是觉得,一切又得从头做起,每次巨变都分别有其特点。中断来得比较迟缓,每次中断都发生在新的飞跃之前。延迟都是内在的,而内在的延迟都是由外部事件引起的,而且每次延迟的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

这种由外因引起的中断还发生在13世纪中叶,即发生在蒙古鞑靼入侵时期。

那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欧亚主义者倾向淡化东方入侵罗斯的意义,而其他学者则与此相反,他们夸大蒙古鞑靼入侵罗斯的意义。尽管如此,无论是欧亚主义者,还是与他们观点相反的学者,都没有从实质上分析和描述那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这一点无疑要比只从数量上评价文化中断的原因更重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