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九品官人法助力下崛起的门阀

汉王朝的官员选拔,采取的是察举制:由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单位向中央推荐优秀人才。但是这种制度搞到后期,弊病丛生。当时的小朋友唱的一首童谣这么挖苦察举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地方上全是靠人情关系,推举出来很多人渣垃圾。

再者当时每月都会举办一个叫“月旦评”的选秀活动,可以点评各色人物,被评价的人物等于鲤鱼跃龙门,身价马上倍增,这样的一个形式,又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如今我们称之为“泡沫”。

九品官人法助力下崛起的门阀

为什么呢?

一个人,一经名人点评,那这个人立马点石成金,身价会几何倍数的增加放大,在家等着官帽砸到头上。

东汉末年社会舆论压力还特别大,一堆中产阶级闲着没事成天抨击政府,大伙一看,这么优秀的人才都在家待业,政府也太腐败了!政府被骂得受不了,迫于舆论压力顶着口水请这厮出来当官。

注意,这时候被请的人还不能轻易出来当官,因为当官是一件很掉价的事情,当隐士才高贵。必须要装腔作势端足架子严词拒绝,政府一看请不来,哎呀,确实是重量级人才,征召的规格一次比一次高,好啦,价格拉高得差不多了,那就勉为其难出山吧。但是也有不知足的,政府只好强行把他拉上公车送上任,那架势场面跟医院抓精神病人差不多。

汉代末期就是这样的神经病时代,政府威信扫地,民间沽名钓誉。

但是曹操一出来,一扫颓风,你不出山,整死你,想在我曹操面前摆谱,可以,拿命来换。这样政府的威信就建立起来了,但是代价就是知识分子尊严扫地。

九品官人法助力下崛起的门阀

另外,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不论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还是跟嫂子私通,甚至为了官爵连老娘都可以不要,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我曹操的幕府就对你开放。

这让一向重视纲常伦理德行的世家大族顿时觉得自己猪狗不如。

这是一个背景,曹丕想要用最小的代价改朝换代,古代的改朝换代无非两种情况,一个武力征讨,二是和平禅让。曹丕不会没事找事,刚刚稳定下来的江山再去选择一个武力,所以曹丕只能选择和平禅让,如果和平禅让,就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人事。

第一,如何淘汰掉汉朝廷的官场垃圾,淘出真金,成为一个大问题。

第二,汉朝旧臣,对汉王朝既有名分又有感情,孔融、荀彧之辈都是例子。如果把汉朝忠臣吸纳进新朝,简直相当于招纳了一批内奸,如何甄别并淘汰这批忠臣,这是第二个大问题。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个人出现了,那就是陈群!

陈群一直在想一件事,什么样的用人制度,既能不降低政府的威信,还能保障世家的利益呢?很欣慰,陈群想到了。这就是九品官人法的雏形。

九品官人法助力下崛起的门阀

究竟什么是九品官人法呢?

比如A想当官,先得找到郡里的中正,让他给自己做一份人才评估鉴定书。“中正”是由郡里的地方官推举的,一般由本地有名望且看人精准之人担任。中正手下,想必还有一个人才评审委员会,他们见了某甲,展开细致的评审工作,比如看面相、调查家庭背景和某甲个人的简历,向街坊们了解某甲平时的品行和才能。最后出一份鉴定报告,鉴定报告必须包含三项内容:

一、你是谁的子弟,家族有没有当过大官的;

二、对此人的道德才能评语;

三、此人才应当在哪个档次。这就是九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官人法助力下崛起的门阀

所以,九品官人法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评定官员的品级,这项功能主要是针对汉朝旧官的。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把汉朝的官员们通通用筛子细细筛过一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优进入即将成立的新的王朝。

有了九品官人法的支撑,汝颍世家前途有了保障,已经成为曹丕称帝的潜在支持者了。

在多年以后,司马懿在这个制度上加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零件,这个零件几乎彻底转变了九品官人法的性质。

这个零件就是州大中正。

什么意思?

九品官人法初起时只有郡中正而没有州中正。州、郡虽然同为地方行政单位,但性质大大不同:郡更多具有地方自治团体的色彩,而州则是中央的派出机关。因此,司马懿设立州大中正以后,整个制度的枢纽就从地方转而掌握在中央的手里了。

中央也有世家大族,但是跟地方上的不同,魏晋时期,势力只能达到郡一级的世家大族,叫做豪右,而能渗透到中央的,则称为士族,或者门阀。

士族门阀渐渐掌握了人事选拔和任免的权力,皇帝没能力管,豪右只能暗暗骂娘,至于平民百姓,更没他们什么事。

就这样,一个以士族门阀为核心而运转的社会浮出水面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