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谁更适合做宰相,刘伯温说完,三人惨死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性的皇帝。他的身上表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是作为小人物通过起义以及自己的不断努力,成功逆袭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正面形象。另一个是认知具有局限性,心狠手辣,在晚年大肆清扫功臣的负面形象。在洪武二年,朱元璋给刘伯温出了一道难题: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哪个更适合当丞相?当刘伯温对三人进行评价后,无一例外三人都遭遇了惨死的下场,这与刘伯温的评价是否有关?

刘伯温的意见

刘伯温在朱元璋创业期间,充当左膀右臂的角色,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功臣进行赏赐,与想象中的不同,刘伯温并没得到很高的职位,只是一个三等的诚意伯。不过刘伯温并不在意,他知道职权越大,越容易丢失性命。虽然刘伯温只是一个诚意伯,在朝廷中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在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成立后,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就成了朱元璋用以制衡朝中权利的主要力量。可以说两方势力斗的越狠,朱元璋笑的越猖狂,威胁皇权的势力对咬,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朱元璋的皇位坐的就越稳。

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谁更适合做宰相,刘伯温说完,三人惨死

一天,朱元璋前来寻找刘伯温,此时正值李善长因病退休,于是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关于宰相人选的问题。朱元璋先是发问:“杨宪咋样。”显然,这个人选比较敏感,因为刘伯温和杨宪关系非常好,而老东家朱元璋又是个很多疑的存在。倘若说好,肯定会被认为有结党营私的嫌疑,倘若说不好,那又对不起好友,表面和别人玩的好,背后却给人穿小鞋。因此刘伯温想了一下说道:“杨宪这个人有宰相之才,却没有宰相的气量。”褒贬参半的发言,很官方,成功稳住了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又抛出了个人选:“汪广洋可以吗?”汪广洋是个中立人选,没有站边,自然不属于浙东集团,所以刘伯温也没理由推荐一个不知道底子的人,于是就说:“他比杨宪还要浅薄。”言下之意就是汪广洋还不如杨宪。朱元璋一听自己说的人选前两个都被淘汰了,于是直接放出大招,此人便是朱元璋很是中意的胡惟庸。

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谁更适合做宰相,刘伯温说完,三人惨死

刘伯温听到第三个人选时说:“这个人是个拉车的好牛,但只怕它力气大了会把车架都顶烂。”虽然主观上来说,刘伯温是带点私心的,但评价也确实比较中肯,于是刘伯温顺利通过了朱元璋的测试。但鸡贼如朱元璋,临了还不忘测试一下刘伯温:“看来,能当我宰相的,只有先生你了。”聪明如刘伯温,怎么会听不出这句话里的试探,于是赶忙推脱说自己能力欠缺怕辜负皇恩,又说:“天下人才多的是,只要慢慢找,总会有的。”朱元璋听完后,没下结论,两人也心照不宣,再没提过此事,就像走个过场,敷衍且必要。

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谁更适合做宰相,刘伯温说完,三人惨死

朱元璋的决定

朱元璋在李善长的推荐下,选择胡惟庸担任宰相一职。至于李善长为何推荐胡惟庸,其实不难理解,胡惟庸是李善长的淮西集团的人,就算自己做不了丞相了,推荐自家人做,总归是对自己有益的。朝堂之上,每个人都有私心,何况是重臣,走的每一步必然都是经过再三考量的。胡惟庸当上宰相后,将枪口对准了与自己有些过节且说过自己坏话的刘伯庸,一直找机会除掉刘伯温。刘伯温知道危险来临,自然不会坐着等死,于是主动找朱元璋告老还乡。结果被胡惟庸参了一本说刘伯温在家有造反的意图,这可把刘伯温吓得够呛,连忙从老家赶回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生活,免得让朱元璋怀疑自己。老刘真的太不容易了,前半生陪老东家打江山,后半生还得战战兢兢地过日子,生怕老朱一个不高兴就把自己灭了。刘伯温在京城呆了一段时间后,病情加重,朱元璋开恩,让刘伯温回家养病。刘伯温回家后不久,胡惟庸就带着一些药去看望刘伯温,没过多久,刘伯温就去世了。后人常猜测是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虽然真相如何,我们已无从知晓,但一代功臣落得这样的下场,确实令人心寒。

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谁更适合做宰相,刘伯温说完,三人惨死

三个人选的结局

刘伯温去世后不久,朱元璋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清扫功臣的行动。早在洪武二年,担任中书省执政的杨宪就被以“专决省事,罢黜旧吏,多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相汪广洋”的罪责给处死了。杨宪死后,担任左丞相的胡惟庸与担任右丞相的汪广洋两人继续狼狈为奸,眼睛渐渐移到了头顶上,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中。老朱怎么可能受的了这样的委屈,于是朱元璋开始对胡惟庸集团下手。此次受到牵连的人多达三万余人,其中包括汪广洋与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人。在功臣与权臣基本上都被处决完后,朱元璋顺便把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给废除了,从此历史上再没有宰相,皇权更加至高无上,这或许才是朱元璋真正的目的。

三人为何惨死

很多人都猜测三人最后惨死与刘伯温当时给的意见有关,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刘伯温当时对三人都持了反对意见,其实从后来朱元璋清扫功臣的举动来看,刘伯温反对何尝不是对三人的保护。当时李长善宰相做的好好的,突然退休,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最大,再加上朱元璋多疑的性格。聪明人应该会猜朱元璋真正的目的是对宰相制度下手,所以无论谁做宰相,都得死。刘伯温猜没猜到不清楚,但他反对的态度无疑是在救杨宪等人。刘伯温的意见其实并没有给朱元璋的决定带来什么影响,朱元璋在询问刘伯温意见时很有可能已经下了决定,只不过走个过场而已,想听听刘伯温的想法,刘伯温说出三人的缺点时,朱元璋暗地里应该是很开心的,因为抓住了把柄,日后想要除掉,就会容易很多。

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谁更适合做宰相,刘伯温说完,三人惨死

胡惟庸和汪广洋担任宰相无疑是傀儡是棋子,老朱在下一盘棋,等时机成熟就会灭掉所有棋子,达到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的目的。事实也是如此,清扫功臣的举动就是最好的证据。说到底杨宪等人为何惨死根本原因就是相权威胁到了皇权,朱元璋要灭掉相权,毁灭一个制度必定是要有人陪葬的,于是乎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被提到的三个人选,甚至后来被灭的所有功臣和权臣都只不过是朱元璋用来陪葬宰相制度的陪葬品。

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谁更适合做宰相,刘伯温说完,三人惨死

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个狠角色,亲手灭了陪自己打江山的功臣和权臣,又亲手终结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后人提到朱元璋的时候恐怕都会情不自禁地来一句: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