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邦为什么要善待最恨的人,难道真是宽宏大量,还是另有深意?

刘邦称帝后不久,有一次走在皇宫复道上,远远看到众将领正三五成群地聚在沙地上聊天,就问身边的张良这些人在干嘛。张良回答说这些人在商量造反。刘邦大吃一惊,不相信这是真的。张良解释说,皇上您得了天下,封赏的都是生平亲近的人,惩罚的都是生平怨恨的人,现在这些人既担心没有封赏,又害怕遭到惩罚,所以要造您的反。刘邦恍然大悟,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出了个主意,让刘邦先封赏生平最恨的那个人,于是刘邦大摆酒席,当场封了一个叫雍齿的人为侯。

刘邦为什么要善待最恨的人,难道真是宽宏大量,还是另有深意?

刘邦为何这么恨雍齿呢?

原来,刘邦起兵抗秦之初,丰县、沛县是他的两大根据地。刘邦向外攻城略地,派同乡人雍齿镇守丰县,雍齿却举城投降了别人,这件事对刘邦的打击相当大。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曾到沛县宴请父老乡亲,还免除了沛县人的终身赋税,可当有人为丰县人请求同等待遇时,刘邦还愤然提起丰县人对他的背叛。由此可以推断,作为这次背叛的始作俑者,雍齿确实把刘邦得罪惨了。但雍齿不久又归顺了刘邦,并且立有大功,所以刘邦没好意思为难他。

眼下刘邦封了雍齿为侯,其他将领都把心放到了肚子里,大家都议论说:“连雍齿都封侯了,咱们还担心什么?”

一场关系到新王朝命运的重大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于无形。

又过了两百余年,王莽篡汉自立,继而天下大乱,刘秀趁势建立了东汉政权。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有一次率军猛攻洛阳。洛阳城墙坚厚,兵精粮足,刘秀围攻数月不下,无奈之下决定招降。可为什么一开始不招降,打了一半才招降呢?原来,洛阳守将是一个叫朱鲔的人,他是刘秀的杀兄仇人。

刘邦为什么要善待最恨的人,难道真是宽宏大量,还是另有深意?

刘秀之兄刘演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早年趁着王莽新朝土崩瓦解的机会,率南阳刘氏宗族揭竿而起,刘秀最早就是跟随他打天下的。这支义军历经流血牺牲,收编了包括绿林军在内的多支流民武装,势力不断壮大,刘演也取得了义军领袖的地位。但随着王莽政权的瓦解,义军内部发生内讧。朱鲔当时是绿林军的一个重要首领,他妒忌刘演的战功和地位,玩弄阴谋诡计害死了刘演,扶立傀儡刘玄为更始皇帝。

当时刘秀征战在外,刚刚完成了昆阳大捷的奇迹,以数千人的骑兵击溃王莽数十万大军,声名如日中天。可是刘演已死,刘玄的皇帝名分已定,朱鲔掌握更始王朝的实权。刘秀权衡再三,只能回去向朱鲔妥协,并不惜蒙受刘氏宗族的误解,草草安葬了刘演,以示与兄长划清界限。

刘秀的父亲早亡,长兄刘演对他关爱有加,兄弟感情极深。拜朱鲔所赐,刘秀所受的心灵折磨可想而知。一到晚上,他就开始怀念惨死的兄长,泪水经常打湿枕头,还不敢让别人知道。即便刘秀如此委曲求全,在更始朝中还经常遭到朱鲔的猜忌,几度性命堪忧,但他最终还是抓住机会逃出,逐渐占有了大半天下,最后带领大军,来攻打朱鲔盘踞的洛阳。

朱鲔当然知道刘秀对自己恨之入骨,一旦城破,自己必死无疑,于是拼命守城,双方将士伤亡惨重。

此时,刘秀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强攻,二是招降朱鲔。

洛阳当时已是一座孤城,城再坚,粮再足,也有攻破的一天,但这样伤亡会非常大。若是招降了朱鲔,则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伤亡。

刘邦为什么要善待最恨的人,难道真是宽宏大量,还是另有深意?

其实,在第二个选择里边,还可以衍生出两个选择:一是真招降,二是假招降。真招降自不必说,而假招降的意思是,先用假话把洛阳拿到手,然后来个拒不认账。那时朱鲔已成了瓮中之鳖,想怎么“修理”都行了。历史上,这类事情数不胜数。况且,朱鲔以那么卑鄙的手段陷害刘演、刘秀兄弟,刘秀就算回敬他一次,又怎么样?所谓兵不厌诈,所谓成王败寇,所谓秋后算账,谁敢说刘秀做得不对?

刘秀怎么做的呢?他确实招降了朱鲔,而且是真招降。朱鲔举城投降后,被封了侯爵。这个爵位不但朱鲔保留了终身,死后还传给了子孙。刘秀善待朱鲔,也让过去的对头们放下了心中的疑虑,东汉政权迅速稳定下来。

刘邦恨不恨雍齿?当然恨。刘秀恨不恨朱鲔?当然也恨。可是为了天下的大局,他们都把私怨放在了一边。对拥有生杀予夺之权的帝王而言,宽恕自己最恨的人,需要何等的大度和坚忍?这样的人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绝非偶然!

(作者:乐羊子)

(林冬冬摘自《第二课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