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在周朝初年被分封在今湖北荆州一带,只是个子爵的小国。楚国一开始,只有很小的地盘,号为子男五十里,但是楚国的地盘却是凭自己打下来的,不得不说楚国的军事实力确实不可小觑。

楚国就是这样通过历代楚王不断的艰苦奋斗,逐渐壮大自身实力,兼并、融合其他小国,在春秋时期就成为占据江汉平原的大国,并以蛮夷自居,不向周天子朝拜,自己称王,并多次进攻中原。
春秋战国前期楚国雄据江南,地广兵多,在楚庄王八年的时候,楚庄王就亲自率领大军,以“勤王”和攻打“陆浑之戎”的名义把楚国军队第一次推进到了周天子的都城附近,所谓“观兵于周疆”。
而之后的楚国,更是张扬到了极致,先后灭舒国、灭陈国,每场战争都打得气势如虹,即便其间有多次与晋国的对战失利,但都没有动摇楚庄王称霸中原的野心。
而郑国的地理位置太过优越,处于“天下之中”,基本上和大多数最强的老牌诸侯强国们相邻,也即是说只要征服了这个郑国,就是把一只脚迈进了中原,楚庄王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楚庄王十七年的春天,楚军又再次入侵郑国,并誓要彻底的攻破郑国都城。楚国大军围困郑国都城超过了三个月,就连郑襄公也逐渐失去了作战的决心,甚至把命运交给了上天,在得到不利的占卜而后,郑国人可谓是举国大哭。
当时面对楚国大军,郑国是什么样的惨景:郑国所有百姓们在城墙下哭,将士们在城墙上哭,王公贵族们则在深宫大院中哭,整个郑国可谓是弥漫着悲惨悲凉的气息,从这一点也足可见当时楚国雄兵的威风。
那段时期的楚国积极向中原地区发展,楚庄王最远把楚国的军队推进到了黄河边上,所谓问鼎中原说的大概就是这段时期的事情。然而楚国在很长时间里,却斗不过刚分家的三晋,因此屡次北上中原受阻。
说到这里,不得不把楚人和最后一统天下的秦人作下对比,楚人能力其实跟秦人比起来并不差,两国军事实力算是旗鼓相当。战国时期楚国的疆域更加辽阔,几乎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实力与秦国几乎不相上下。
但后来二者在变法方面,却成为了实力出现差距的分水岭,从而造成两国完全不同的命运!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曾经也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
但是楚国人比秦国人要稍微有点浪漫主义,对于制度的约束表现出极为不适,并且楚人天性有极强的反抗意识,服从意识较差,这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更不用说偌大的一个国家了。
吴起的变法虽然让楚国也有一度崛起的迹象,但可惜不过昙花一现,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可以说很成功,因为秦人服从意识较好,加之决策者较少犯大的错误,国家实力便逐渐强大起来。
变法让秦国的国力,秦军的战力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战国中期齐秦开始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楚国在齐和秦两国间摇晃不定,时而亲齐时而亲秦,北边还受到韩魏侵扰,丢失了上千里土地给了秦晋。
另外楚国还受制于越累,加上吴起变法的最终失败,楚国开始一直处于政乱兵弱的局面。楚和秦两个实力旗鼓相当的国家,但一个实力逐渐强大,而一个实力一成不变甚至逐渐走弱,最终角逐谁是赢家其实已注定了。
战国后期,楚国和秦国交战时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曾经强大的楚国只剩下苟延残喘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也曾多次击败秦国的进攻,最后秦国还是由老将王翦亲自带兵,举全国之力,拼消耗多年才最终灭了楚国。
楚国最后六代楚王,却经历多次动乱,国土沦落。很多人认为楚国之所以无法称雄天下,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历代楚王都没有秦王赢政那样的雄才大略,甚至毫不客气地说,楚国历代君王除了楚庄王,几乎都是“窝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