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纪录片中的“真实”到底是什么?

纪录片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谈论其中的真实,我们不妨从艺术真实开始探讨。

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它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它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

所以我们联系纪录片的概念总体探讨,不难发现,所谓纪录片的真实指的是: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实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生活真实为本质,并通过此来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

但是会有很多小伙伴充满疑问,纪录片作为一种对真实世界的客观再现,那导演的主观思想和行为会不会对其产生影响呢?如果有,那它的真实又怎样体现呢?

早在1895年,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其实就是作为一种客观记录生活的技术手段为目标的,像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图1)《工厂大门》(图2)《婴儿午餐》(图3)等等。

纪录片中的“真实”到底是什么?

(图1)

纪录片中的“真实”到底是什么?

(图2)

纪录片中的“真实”到底是什么?

(图3)

以卢米埃尔兄弟创作为首的一批导演他们认为,电影它就是一种客观记录生活的工具。但一部影片的诞生站到了它的对立面,它就是梅里爱执导的《月球旅行记》(图4),以梅里爱为首的一批电影导演反驳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电影是一种讲述故事的手段,情节人物才是电影中最重要的。自此作为独立记录世界的手段,区别于电影的艺术形式——纪录片诞生了。

纪录片中的“真实”到底是什么?

(图4)

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的上映,标志着第一步纪录片的出现。该片以爱斯基摩人中最出色的猎手“纳努克”为主角,展现了他们捉鱼(图5)、捕猎海象、建筑冰屋(图6)的场景。导演弗拉哈迪客观记录了爱斯基摩人生活的片段,跟他们一起生活,在影片的拍摄后,他完成了影片的初剪,甚至将一段长达20分钟的捕猎影像压缩到5分钟。可见,在导演对客观世界记录的同时,不免有主观视角的裁剪,法国电影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也强调,真实的纪录片并不存在,因为所有的电影都或多或少主观化了[]。那如果这么说,纪录片的真实又体现在哪里呢?

纪录片中的“真实”到底是什么?

(图5)

纪录片中的“真实”到底是什么?

(图6)

1926年,格里尔逊看了弗拉哈迪拍摄的作品之后,在纽约《太阳报》上发表文章。文中首次使用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并对它作了这样的解释: 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其含义可以简单解释为在原有客观真实记录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导演的主观视角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以更好的控制时间,提高影片流畅性,更好的突出主题。

著名纪录片理论家尼克尔斯(Bill Nichols)指出,纪录片并非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记录,而是运作于“实际的生活和被讲述的生活之间的交叠处”[]。

周浩也曾在采访中这样谈论纪录片的真实:“纪录片没有绝对的真实,只不过是披着真实的外衣在讲故事,本质上我们是想用纪录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困惑和敬畏”[]。

所以到这里,大家或许也有了答案。

纪录片的“真实”是在客观现实世界基础上,所升华的一种真实,这种真实不仅包含了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记录,而其也包含导演的主观创作意图,它是导演看世界的角度和他想展现的道德规范和真善美的集合;因此这种真实更丰富,更深刻,更有启迪意义,更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 [法]阿涅斯·瓦尔达:《电影书写——“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访谈》,《电影艺术》2018年第6期,第69页。

[] [美]Bill Nichols:《Questions of Magnitude, in John Corner (ed.), Documentary and the Mass Media》,《Edward Arnol Press,》1986年版,第114页。

[]陈颂:《温度大于影像:周浩的系列纪录片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第116页。

作者介绍:

孔天宇,山东济宁人,现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周兵工作室学生。其作品《魁心》曾获校园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奖等。

- END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