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较真丨新冠“间歇性排毒”是什么意思?多次测核酸有必要吗?

较真要点:

新闻报道中所说的“间歇性排毒”是病毒动态感染过程的反应,比如在患者康复的过程中病毒载量越来越低,核酸检测也会出现有时候能测出来有时候测不出来的情况。要想更准确地掌握病毒感染个体的情况,更科学的做法是采样多轮核酸检测。

查证者:韩越丨剑桥大学病毒学博士后

较真丨新冠“间歇性排毒”是什么意思?多次测核酸有必要吗?

春节临近,西安的疫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最近几天,“少部分新冠感染者存在间歇性排毒现象”这一话题吸引了不少人关注。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一、什么是病毒排毒?

先说病毒排毒,要解释这个现象,还要从病毒的复制周期和病毒散播能力说起。

病毒的结构其实非常简单,通常只包含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DNA或RNA),核酸的复制依赖宿主细胞。所以为了生存,病毒必须感染另一种生物。一旦进入生物体,病毒就要侵入一个细胞,该细胞能够提供复制更多病毒所需要的条件。新产生的病毒颗粒可以继续感染其他细胞,随着每一轮复制,个体中病毒的数量呈指数增加。

在病毒不断复制的过程中,个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控制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越长,产生的病毒颗粒数量就越多,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的战斗也就越激烈。被感染的个体最后会以疾病症状的形式体现这场战斗——发烧、疲劳、充血、呕吐、腹泻等。

同样,对于新冠病毒而言,病毒早期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系统,特别是鼻子和喉咙内部的细胞,随后病毒可能会进入身体的其他部位,在那里它们可以感染更多的细胞类型并引起额外的症状或并发症。但这些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也可能有另外一种命运,它们可以停留在感染者的鼻腔和口腔分泌物中(这个过程叫做virus shedding,病毒脱落),当受感染个体在说话、呼气、进食和进行其他正常的日常活动时,就会释放病毒颗粒,从而感染别人。

正常情况下,病毒在人体内停留不会超过几周,而是随着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清除过程逐渐消失。随着对病毒清除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研究人员发现,病毒会在某些人群中存在更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毒脱落在患者出现症状之前就开始了,在症状出现时或出现后不久达到高峰,甚至在症状消失后仍会持续。

总结一下,新冠病毒的排毒期其实就是病毒感染人体后持续复制繁殖的时间,排毒可能在症状出现前就开始了,且在症状消失后还可能持续排毒。

二、“间歇性排毒”是什么意思?多轮核酸检测有必要吗?

有报道称,开展多轮核酸筛查是因为“少部分新冠感染者存在间歇性排毒现象”,“新冠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少部分感染者存在间歇性排毒现象,而采样只是一个时间点,如果采样时不排毒或者当时病毒浓度不够,低于检测限,就可能检测不到,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早期排毒水平并不高,体内病毒浓度很低”。

严格来说医学上并没有“间歇性排毒”这个概念,病毒排毒的过程也不是“间歇性”的。报道中所说的“间歇性排毒”其实是病毒动态感染过程的反应。

目前,新冠病毒感染都是通过核酸检测(PCR)进行确认,其实也就是间接检测鼻腔和口腔分泌物中病毒脱落现象。在感染初期,病毒还处于复制的早期,鼻腔和口腔分泌物中病毒含量极低,可能会低于检测值,无法被核酸检测到;如果采样过程中的操作不够规范,也可能采集不到正确的样本,无法检测到病毒的存在;也有可能在感染的过程中,因为免疫系统的作用,病毒的含量在某一个时间段被抑制在很低的水平,也无法检出病毒脱落,核酸也就呈阴性,但并不排除后期病毒继续大量增殖,再次检出阳性的可能。另外,在患者康复的过程中病毒会逐渐被排出,病毒载量也越来越低,所以核酸检测也会出现有时候能测出来有时候测不出来的情况。

这也就意味着,单一时间节点的核酸检测结果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整个病毒感染的过程,要想更准确地掌握病毒感染个体的情况,更科学的做法是采样多轮核酸检测,而不是只在一个时间点检测过后就判断个体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本文编辑:ambergchen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