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武举制度,逐渐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提起中国古代的科举,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文试,其实,科举考试之中除了文试之外,更重要的是武试。

武举考试最早出现的时期是在武则天时期,在经历宋、元、明、清逐渐的走向成熟和完善。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武举制度,逐渐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特别是在清朝时期,因为清朝的统治政权本身就是一个在马上打天下的统治政权。所以清朝的统治者认为清朝能够一统天下离不开武举,所以格外重视武举,清朝时期通过武举考试出身的人,待遇也会比之前的其他几个朝代更好。

而且在清朝历代君王中,都非常鼓励当代年轻人积极投身武举之中。甚至还明文规定,只要青年到京城参加武举,就算没有高中也可发放路费,这就使得很多年轻人非常对报身武举非常有积极性。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武举制度,逐渐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另外,武举在年轻人盛行不仅使得鼓励年轻人强身健体,还使得清朝在很多对外扩张的战役中获取了很多武艺高强的人才。

然而这样一个倍受重视的考试,却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被废除了,这是因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剖析一下清朝末年武举制度废除的原因。

清朝的武举考试内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

1、考试科目落后

清朝时期的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还是沿袭自唐宋以来的考试内容,虽然也有文化笔试的部分,但是武举内容主要仍然是拉弓、射箭和举石。

这种放在冷兵器时代可能还可以通用,但是放在以热兵器为主的近代战争中,就显得非常落后了。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武举制度,逐渐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2、始终坚持冷兵器的教育方式

实际上,从清朝建立以来,战争的形式就开始发生快速变化了,大量史料证明,清军入关一统天下的时候,火器就是清军得以胜利和一统天下最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稳定性,同时害怕害怕火器流落到一些反清武装手中,会动摇清王朝的统治根本。

于是,清朝统治者在武举考试中仍然坚持冷兵器的考试方法,同时在朝廷中也更加重视骑射。这就导致了清朝武举在教育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滞后性。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武举制度,逐渐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武举改革

1、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方针,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西方人的技术然后用这些技术去抵抗西方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战争的失败造成的割地赔款使清王朝决心开始改变,于是清朝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提出了废除武举,但是被统治者驳回了,在此之下又提出了改革武举的办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武举制度,逐渐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2、受大环境影响改革停滞不前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之后,清朝的士大夫开始痛定思痛,康有为顺势提出了维新变法,在这场思潮中,对武举考试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演越烈。

而且经历这多次的政权威胁,清政府的统治者也慢慢体会到自己政权受到威胁,也慢慢体会到整治新军的重要性。

但是,很快戊戌政变发生,戊戌变法失败,很多戊戌变法的内容全部都遭到废除,武举制度的改革也遭受到影响,更加不可能实现了。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武举制度,逐渐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武备课堂的出现

1、不废除武举制度,制定兵制

当武举制度无法适应近代战争的主要的时候,同时改革又处于不能通过的情况下,此时,就有另外一群人开始走出了“曲线改革”的道路。其中,以荣禄为代表的保守派提出了在不废除武举制度的前提之下制定兵制的建议。

2、武备学堂冲击武举制度

其实,早在荣禄之前,李鸿章就曾在1885年上奏皇帝,申请设立了“北洋武备学堂”,北洋武备学堂也成为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随后全国各省纷纷仿照北洋武备学堂的办法设立了新式学堂。

显而易见,新式学堂对于武举制度有着很大的冲击。由于新军当中的军官都从武备学堂招募来的。

因此武备学堂培养的学生,不管在学堂的成绩好坏,都能到军队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了这种吸引力,很多年轻人都开始选择到武备学堂去学习,武举制度开始更加的没落下去。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武举制度,逐渐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晚清后期,武备学堂影响力越来越大。除此之外,武举取士的逐渐衰落是因为它自身也存很多方面的弊端。

尤其是在晚清时期,武举考试时间,作弊行为很多,武举考试缺乏相对于比较公平和公正的环境,早就已经丧失了它原来为国家选拔军事人才的意义。

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骑射为本和武举制度带来的挫败感。

使得整个清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武举制度的鸡肋,最终选择废除武举这个和文举一样已经实行了上千年的取士制度。

参考文献:《清史稿》、《中国近代史

继续阅读